资源描述: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1单元厘米、分米、米第2课时 认识厘米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单元 厘米、分米、米第2课时 认识厘米【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及练一练第1~3题。【教学目标】1.经历体会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3.在估测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尺、练习纸、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1)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谜语,同学们猜一猜,知字去口来添豆。(短)哪位同学知道短的反义
2、词?(长)师:你们的课桌面和老师的课桌面相比较一下,哪个长,哪个短呢?能看出来吗? 生:老师的长,我们的短。师:对,你们很聪明,那究竟我的比你们的长多少呢?要找答案怎么做呢?生:量一量。师:课桌面有多长?同学们试着去量一量吧。[来源:学科网ZXXK]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唯一)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2)导入主题
3、: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新课教学,感知1厘米。我分五步进行教学。1.认识尺子。出示直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子上有些什么?生给出答案。师:看老师这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和同学们的尺子比一比,老师的尺子光光的,还缺少什么呢?生:缺少一些竖线和数字。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
4、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2.认识1厘米。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直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3.建立1厘米的表象。先让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师:你能用两个手指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划状)4.找生活中的1厘米。请在你的身边找一找,哪些
5、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观察,汇报。[来源:学_科_网Z_X_X_K]5.认识几厘米。数一数2厘米中有几个1厘米,4厘米、6厘米中呢?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三、学习测量方法1.动手实践,探索量法。出示已经裁好的纸条。谈话: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现在我们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请看,这是一张纸条,请大家认真观察老师是怎么量它的长度的,并把你看到的和同学们说一说,看谁看得最仔细。教师演示量纸条的过程,学生观察,说出纸条的长度。[来源:学_科_网Z_X_X_K]2.谈话
6、: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但是,老师却碰到了一些数学小马虎,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小马虎在量物体时是如何做的?(1)你认为他量的对吗?哪儿错了?说说你的看法。(2)这种量法对吗?(3)这种呢?[来源:学科网]作为朋友,你想告诉小马虎在测量物体时,应该注意什么?生发表建议。老师也想告诉他:先放好尺子,再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3.量线段。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不但总结了量物体的方法,还帮助了数学小马虎。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在作业纸上,有两条线段,请量出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再比一比哪一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四、巩固练
7、习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2,3题。五、课堂总结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它们。【板书设计】认识厘米 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测量物体长度从“0”开始。厘米可以用“cm”表示。感受1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是1厘米。[来源:学科网]直尺上从刻度0到1,2到3……都是一厘米。【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
8、中,反馈评价不及时。这节课活动较多,没有做到随时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评价,致使本节课的部分注意事项占用了下节练习课的时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