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粤教版必修.doc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粤教版必修.doc

ID:57424648

大小:63.9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8-17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粤教版必修.doc_第1页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粤教版必修.doc_第2页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粤教版必修.doc_第3页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粤教版必修.doc_第4页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粤教版必修.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粤教版必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过秦论1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2.教学方法。课文练习只要

2、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

3、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3.课时安排。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预习安排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补充注音如下:殽(xiào)函 膏腴(yú) 合从(zò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zòng)翟景之“翟”读zhá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í(名)召(shà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镞(zú) 笞(chī)因利乘(chéng) 万乘(shèng)

4、之势将(jiàng)数百之众二、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5用心爱心专心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

5、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二、粗

6、略分析全文布局。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可以一边讨论一边板书要点,最后形成下表(表中圆括号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三、诵读第1段。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史实补充: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

7、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三、诵读第2段。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