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业名词解释集锦.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2.11.23被动大陆边缘-名词解释释文: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Atlantictypecontinentalmargin)。即通常所说的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其地壳是洋壳到陆壳的过渡,大陆和海洋位于同一刚性岩石圈板块内的过渡带。它没有海沟俯冲带,早期裂开阶段位于板块内部,随后被动地随着裂开的板块而移动,故无强烈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它以生成巨厚的浅海相沉积、岩浆活动微弱和地层基本上未遭变形而与活动大陆边缘形成鲜明对照。被动大陆边缘由宽阔的大陆架、较缓的大陆坡以及缓坦的大陆陆基组成。通常年轻的稳定大陆
2、边缘陆架较窄;发育成熟的稳定大陆边缘具有广阔的陆架区。陆架下界(陆架坡折)的平均深度约130米。陆坡的坡度相对陆架显著增加,世界大陆坡的平均坡度为4°17′,比陆架的坡度大20倍左右。陆坡地形十分崎岖,常被海底峡谷切割。陆基是大陆坡与深海平原之间的过渡区,坡度十分平缓,由巨厚的浊流、等深流和滑塌沉积物组成,可形成许多海底复合扇。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有非洲边缘(北部除外)、澳大利亚西部和印度半岛的南部边缘等。北美东侧的大西洋沿岸是现代正在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它开始形成于美洲
3、与非洲分开后的晚三叠世。空间上呈一系列与大陆边缘相平行的长条形盆地,由两部分地层组成:下部地堑型盆地充填了晚三叠世陆相粗碎屑堆积和火山岩,分布于靠内陆一侧;上部为拗陷成因的厚7~12千米、大致呈水平产状的侏罗纪到新近纪的海相沉积。它们形成向海加厚的楔体叠置在下伏厚度减薄的过渡型地壳之上。被动陆缘的生成源于岩石圈拉伸所导致的上地幔物质上涌,减薄了的地壳通过铲状正断作用在地表形成复杂的地堑系;来自上地幔的熔岩沿裂隙上升,铺满新出现的海底,最终建造起正常厚度的大洋壳。破裂不整合标志着陆壳断开的时间。随着洋盆扩大,它外侧的陆壳逐渐远离以中脊为代
4、表的热流中心;它的冷却沉陷造就了其上巨厚的被动陆缘沉积岩。造山带orogen经受强烈褶皱及其他变形而形成的规模巨大的线(带)状大地构造单元。由一定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活动带演化而成,并相对于稳定的克拉通存在。地槽学说中的造山带是指一定构造旋回时期的大型长条形活动带(见地槽),在经历先下沉后上升的构造运动、并在强烈构造变形或岩浆活动过程中最后由强烈隆起的造山运动而形成,是地槽演化的终结产物,又称为褶皱带。板块构造学认为,造山带是岩石圈板块的会聚敛合边界(见海沟)上的重要地质标志,也是板块碰撞(见大陆碰撞)的直接产物。造山带的平面分布和走向是随
5、刚性板块边界的形态和碰撞过程的不同而各异。地质时期中的造山带具有以下特征:①都是强烈构造变形区,其中岩层强烈褶皱断裂,沉积厚度的梯度变化大,多发育大量的浊积岩、混杂堆积、低成熟度的碎屑岩和磨拉石。②沿造山带走向,刚性板块因碰撞有时可出现双变质带;在垂直造山带方向上因板块俯冲消亡,使火山活动的岩石化学组分具一定规律的变化,即由大洋向大陆方向,岩石由拉斑质钙碱系列而变成碱性系列。③造山带中的蛇绿岩套或蛇绿混杂堆积为呈带状分布的无根透镜层状体,并被认为是古洋壳的碎片,是板块碰撞的消减过程中洋壳成楔状断片的残留体,是古海洋关闭消失的证据。构造岩
6、石单位(structuralrockunit)是指构造变形复杂、变质程度较高(一般为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侵入体。它们的原生结构构造已基本消失,以致无法进行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或归并,只能按照变质岩石类型进行等级划分,如分为片麻岩体、片麻杂岩、片麻岩套等,进行填图。构造岩石地层单位系列(structurerockstratigraphicunitseries)是指岩石地层经强烈的构造改造,使原来沉积叠覆关系遭受破坏而形成的一套岩层序列。由于是构造作用对岩石地层进行了即符合构造运动规律又受岩石强干性制约的分割,从而形成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每一构
7、造岩石地层单位的界面为构造界面,可分为不同空间、不同时代的岩石地层拼贴和就地改造作用的岩石地层两种,还可划分为岩组、岩段、岩群等。构造岩石事件填图方法(mappingmethodofstructuralrockevent)是在块状无序变质岩区的地质填图方法。在这里,组成的主要岩石单元是变质深成侵入体及表壳岩系,在经受强韧性变形改造后,形成以条带状、片麻状、片状为主的岩石,并形成构造平行化接触关系。通过对各类变质深成侵入体的鉴别和对变基性岩墙群、包体、表壳岩的性质、变形特征、接触关系等研究,仍可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构造岩石(层)单位。通过对其
8、追索填图,查明区内构造型式,并阐明地质事件演化。印支运动-地壳运动即印度支那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由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得名。该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印支褶皱带。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