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pdf

凹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pdf

ID:57308180

大小:100.71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8-11

凹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pdf_第1页
凹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凹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3卷第2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3月Vol.23No.2JournalofTangshanTeachersCollegeMar.2001凹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李建华(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河北唐山063000)摘要:光束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不能形成实像,因此不能直接测量凹透镜的焦距。在光具座上可借用凸透镜、平面镜、望远镜等辅助器件,以及视差法等4种方法测量凹透镜的焦距。关键词:凹透镜;发散;焦距中图分类号:O4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9115(2001)02-0053-02薄凹透镜是一种发散透镜。实物经过

2、凹透镜的Q,直到P′与Q′完全共面。记下P、Q、L和M折射后发散,不能形成实象,因此测量凹透镜焦距在光具座上的位置读数,则物距S=LP,象距的方法比较复杂。一般要在光具座上进行,并需增加一些辅助器件(凸透镜、平面镜等),然后利用会SS'S'=QM-ML,代入高斯公式f'=中,即可聚光束或平行光束来测量凹透镜焦距。下面介绍几S-S'种凹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求出凹透镜的焦距。方法1:用凸透镜辅助测量凹透镜焦距PLPLL1P〃P’MQ’P’QE图2用平面镜辅助测量图1用凸透镜辅助测量方法3:用望远镜测量凹透镜焦距此方法也可称为物

3、距──象距法。实验光路如PL1LP’图1所示。先用一块凸透镜L1把实物P发出的光线望远镜会聚,使之成象于P″点(可用光屏找到实象),然后加入待测凹透镜L,会聚光束经凹透镜L折射发散后形成一个新的象点P′(仍是实象)。分别记下P″、P′和凹透镜L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则物距图3用望远镜测量SS'实验光路如图3。当在光具座上找到实物P经S=P''L,象距S'=P'L,代入高斯公式f'=S-S'凸透镜L1会聚成象的象点P′后,加入待测凹透镜中,即可求出凹透镜的焦距。L,然后用已调好的望远镜(对无穷远聚焦)观察方法2:用平面镜辅助测量

4、凹透镜焦距经凹透镜L折射后的光束,前后移动凹透镜L,改实验光路如图2。实物P发出的光经待测凹透变它与象点P′的距离,直到人眼从望远镜中观察镜L折射发散后成虚象于P′点,在L前面放一尖到清晰的物象。记下凸透镜所成象点P′和凹透镜头棒Q和平面反射镜M(M应略低于凹透镜L),L在光具座上的位置读数,二读数之差LP'就是凹实验者在图中E处可同时看到凹透镜L中的虚象P′和平面镜M中的虚象Q′,前后移动尖头棒透镜的焦距(应为负值)。(下转第57页)──────────收稿日期:2000-12-07作者简介:李建华(1956-),男,河

5、北乐亭人,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实验师。-53-丁忠芬:克服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念和规律形成一个具体的认识,物理含义得到中讲压力概念时,较多地出现因重力而产生压力的进一步深化。情况,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压力等于重力”的错3影响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非本质因素造误观念。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人站在地面上,人有成的思维障碍多重对地面的压力就有多大,所以压力就是由重力由于初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处于发展阶段,产生的,压力就是重力”。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看问题常常只顾现象而忽略本质,容易出现片面和应采取多举例子的方法,从多方位的诸多事

6、例中引表面化,客观上造成学习的困难,甚至错误地理解导学生抛弃非本质的因素,纠正错误的理解,使学概念。这样就严重地妨碍了科学概念的建立。例如:生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立体化、多元化,建立起科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但是由于课本学的物理概念。OvercomingStudents’ThinkingObstaclesinPhysicsStudyDINGZHong-fen(TangshanNo.12MiddleSchool,HebeiTangshan,063000)Abstract:Physicsconcepts,itsabst

7、ractnature,non-naturalfactorsaffectingphysicsconceptsformationofthephysicallaw,andthestudents’indefiniteconceptsresultsinthestudents’thinkingobstaclesinphysicalstudy.Thestudentsshouldperformtheexperimentdemonstration,andadoptsometeachingmethodssuchasanalogytooverc

8、omethestudents’studyobstacles.KeyWords:physicsstudy;thinkingobstacle;concept;law责任编辑、校对:孙海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