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液聚合生产工艺.ppt

乳液聚合生产工艺.ppt

ID:57307767

大小:352.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0-08-11

乳液聚合生产工艺.ppt_第1页
乳液聚合生产工艺.ppt_第2页
乳液聚合生产工艺.ppt_第3页
乳液聚合生产工艺.ppt_第4页
乳液聚合生产工艺.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乳液聚合生产工艺.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章自由基聚合生产工艺以不溶于水的单体(如苯乙烯)、水、引发剂、乳化剂组成的“理想乳液聚合体系”为例,乳液聚合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单体分散阶段(反应前阶段)(2)乳胶粒生成阶段(阶段Ⅰ)(3)乳胶粒长大阶段(阶段Ⅱ)(4)聚合完成阶段(阶段Ⅲ)3.5.4乳液聚合机理和动力学13.5.4乳液聚合机理和动力学(1)分散阶段釜内加入引发剂前,先加水,逐渐加入乳化剂。当乳化剂低于CMC时,以单分子形式溶解于水中,体系是真溶液;当乳化剂浓度达到CMC值时,再加入乳化剂则以胶束形式出现。每个胶束约由50-100个乳化剂分子组成,尺寸约4-5

2、nm,胶束浓度为1018个/mL。宏观上稳定时单分子乳化剂浓度与胶束浓度均为定值;微观上单分子乳化剂与胶束乳化剂之间建立了动态平衡。2加入单体后,搅拌分散:单体在搅拌的作用下分散成液滴,表面吸附乳化剂分子而稳定。单体液滴直径约1000nm,浓度1012个/mL。部分单体按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分子状态溶于水中,更多单体(约1-2%)则溶解在胶束内形成增溶胶束。胶束增溶后体积膨大,直径约6-10nm。单体、乳化剂在单体液滴、水相及(增溶)胶束间形成动态平衡。(1)分散阶段3单体、乳化剂在单体液滴、水相、胶束间形成动态平衡(1)分散阶段4引发剂溶解

3、在水中分解形成初始自由基,继而在不同的场所引发单体聚合生成乳胶粒:(2)乳胶粒生成阶段进入增溶胶束,引发聚合形成乳胶粒——胶束成核引发水中的单体——低聚物成核进入单体液滴5胶束消失标志这一阶段结束增速期:随着增溶胶束转变为乳胶粒的数目不断增加,直至胶束全部消失为止,反应处于加速阶段。单体:液滴→水相→乳胶粒乳化剂:胶束→水相→乳胶粒自由基:水相→增溶胶束或乳胶粒(2)乳胶粒生成阶段6(3)乳胶粒长大阶段恒速期:无胶束,乳胶粒数目恒定,乳胶粒内单体浓度不变,聚合反应在乳胶粒中恒速进行,乳胶粒不断长大。单体、乳化剂及自由基三者在单体液滴、乳胶

4、粒和水相之间建立平衡。单体液滴消失标志这一阶段结束自由基:水相→乳胶粒单体、乳化剂:液滴→水相→乳胶粒7(4)聚合完成阶段减速期:体系中只有水相和乳胶粒两相。乳胶粒内由单体和聚合物两部分组成,水中的自由基可以继续扩散入内使引发增长或终止,但单体再无补充来源,聚合速率将随乳胶粒内单体浓度的降低而降低。水相乳胶粒I·8(4)聚合完成阶段自动加速:因乳胶粒内聚合物浓度越来越大,黏度越来越高,造成两个链自由基终止越来越困难,链终止速率常数急剧下降,自由基的寿命延长,结果聚合速度不仅不下降,反而随转化率的提高而出现自动加速。反应时间ⅠⅡⅢ转化率玻璃

5、化效应:当转化率超过某一范围时,不仅大分子被冻结,单体也被冻结,聚合速率下降为零。9根据则乳液聚合的反应速率为:,双基终止后的平均聚合度为:式中,N为每毫升乳液中的乳胶粒数目;ρ为水相中自由基的产生速度。乳液聚合动力学10原因:较大的聚合物微粒(直径>0.15μm)在某一瞬间不只含有一个增长链;有些单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如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等),相当一部分聚合物在水相中引发聚合,生成的聚合物在水相中沉淀析出,然后表面吸附乳化剂,以上动力学关系式中没有反映这一事实;向乳化剂进行链转移的事实没有考虑在内。乳液聚合理论的偏差113.5

6、.5乳液聚合生产工艺乳液聚合的组分:单体、乳化剂、反应介质、引发剂、分子量调节剂、电解质、终止剂等。合成橡胶中还要加入防老剂、填充油等。产品类型固体块状物固体粉状物流体态胶乳3.5.5.1乳液聚合的原料及配方12(2)反应介质(如水):尽可能降低反应介质中的Ca2+、Mg2+、Fe3+等离子含量。用量应超过单体体积,质量一般为单体量的150-200%。溶解的氧可能起阻聚作用,加入适量还原剂(如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2H2O),用量为0.04%左右。(1)单体:纯度要求>99%,应当不含有阻聚剂。3.5.5.1乳液聚合的原料及配方13

7、(3)乳化剂:商品乳化剂多数实际上是同系物的混合物,不同厂家的同一型号乳化剂可能具有不同的乳化效果。a.选择的乳化剂HLB值应和乳液聚合体系匹配,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乳液聚合,HLB值为12.1~13.7;丙烯酸乙酯的乳液聚合,HLB值为11.8~12.4。b.选择与单体化学结构类似的乳化剂。3.5.5.1乳液聚合的原料及配方乳化剂的选择:14c.所选用的离子型乳化剂的三相点应低于反应温度;所选用的非离子型乳化剂的浊点应高于反应温度。d.应尽量选用临界胶束浓度低的乳化剂。e.阴离子型乳化剂胶乳机械稳定性好,易得高固含量;非离子型乳化剂对电

8、解质的稳定性好。f.乳化剂用量应超过CMC,一般为单体量的2-10%。增加乳化剂量,反应速度加快,但回收单体时易产生大量泡沫使操作困难,故用量常少于5%,甚至1%以下。3.5.5.1乳液聚合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