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292635
大小:528.0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8-10
《“变与不变”作文讲评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指导何为关系型作文话题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如:“失去与获得”、“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我与地坛”关系型话题的特点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大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①直接亮出话题。如2001年北京模拟考题,直接要求以“冷与热”为话题作文。②由具体材料抽象出话题。如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先是转述韩非子“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再提出两个问题,而后抽象出话题,如“感
2、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如“行走在消逝中”。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辨明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间的关系。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几种主要的关系:1.对立统一关系: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如“自由与纪律”,“平凡与伟大”,“大与小”2.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成人与成才”
3、,“学与问”,“言与行”,“说与做”,“山与水”3.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再如:“自信·自满·自负”、“向前看与向钱看”、“卑鄙与高尚”。如“痛苦与成功”: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4.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再如“名师与高徒”。5.条件关系:(有此才有彼式)诸要素之间存
4、在着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间互为条件。“立业与做人”先做好人才能创好业,最后事业有成。即使没有伟业,也可留下品格的光辉。4、因果关系型例如:语言与沟通5、发展变化型例如:树木、森林与气候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四论1、两点论 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组成并列关系,例如“勇敢和妥协”。2、重点论 就是要分清重点,切不可泛泛而谈。例如“模仿与创新”。3、关系论 就是用辨证的思维方法,弄清构成诸要素之间的特定关系。如并列关系“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条件关系:苦难与成功 。4、统一论 材料话题要统一,即找到材料与话题的交会点和共同点。关系
5、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误区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者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浙江省2004年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
6、严重失分。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误区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误区三: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有些考生根本不了解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彻底抛开了话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另外,不要偷换概念。换词也应尽量避免。即使是同义词也应尽量用话题中的词,以免产生曲解。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误区1.顾此失彼,只谈一面。如“弯路与直路”,应该两方面都谈,不能只谈一个方面。2.态度暧昧,中心不明。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位考生结尾抛出一句:“到底是要相信自己还是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呢?请你评定。”不表明自己的观点,左右为难。3.缺乏材料,内容空洞。这是不少考生
7、的通病,一旦话题范围比较小,学生就束手无策,不会借用一般材料。4.题目随意,不明关系。不少考生题目太“时尚”,而扣不准关系话题本身,显得不伦不类。四、例文研读环境与心态诸葛亮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霍金说:正是剑桥安谧和谐的环境,使我能够安心思索宇宙、黑洞与时间,写出《时间简史》。两位古往今来的奇人,不约而同地蜗居在安静之中,悄悄酝酿出举世震惊的成就。看似安静的草堂和剑桥,造就了武侯运筹帷幄三分天下的智慧,成全了霍金揭秘大千宇宙的光辉业绩。然而我认为安静的环境固然重要,但如果他们本身的志向不够高远,心态不够成熟,也绝不会取得如此成就。君不见,整个
8、人类的发展史,同样境况中的人,有的几乎改变历史,有的似蝼蚁般悄然离世,消失在滚滚的时间之河中,其因何在?不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