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240575
大小:1.18 MB
页数:53页
时间:2020-08-05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电子教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理念”主要指“思想观念,也指认定和追求的某种目标、原则、方法等”。《语文课程标准》使用“理念”一词,意在给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一种理性规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总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理念实际上是对语文教育规律的诠释。一:对“理念”一词的诠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应达到的目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育目标的前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标的策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达到语文教育
2、目标的保障。《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表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运用语文的能力,及其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学识、品性、情趣和人格修为。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目标1.语文知识即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良好的知识素养可转化为终身受用的能力。“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会转化为智慧”,所以,知识又是发展智慧的前提。知识中必然包含真、善、美的内容,因而,知识又是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涵盖的几个要素:主要指正确理解
3、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一般指听、说、读、写、书(写字)的能力。具体指: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2.语文能力指对语文的认同、接受程度,主要指学生是否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语言态度是语文素养中的灵魂。“唯有语言可以从历史的深处延伸而来,成为民族最后的指纹,最后的遗产。”“民族语言或许是我们进入后现代社会作为民族性的最后标志。”-----韩少功3.语言态度指对语文含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的能力,是伴随着想象和思维、对语文的直觉能力。语感是对语文材料的感悟,是一种直觉
4、思维,即不经由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而直接悟出语文材料的意义。语文学习的感悟,强调先有感,后有悟。4.语感能力指词汇、诗文的积累量。积累、沉淀下来的材料,才能成为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5.语言积累语文学法是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家学派著作《老子》常用方法:观察、做摘抄、阅读、读书、看报、勤用工具书,收集资料等等。6.语文学法语言行为指运用语言规范,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善于倾听,长于陈述,巧于应对,注意语气自
5、然,用于得体,语速适中,语流通畅;交流中文明礼貌、适应不同场合、不同人群;文风端正,不文过饰非、不装腔作势、不油腔滑调、让人感到诚实可信、乐于接受。7.语言行为习惯主要指语言品格,语言品质。健康、高雅的语言品味内容上:诚信、关爱、团结、宽容、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等等。形式上:讲求自然、平实、大度、雅致、优美、隽永、含蓄、幽默等等。8.语言品味1.语文知识2.语文能力3.语言态度4.语感能力5.语言积累6.语文学法7.语言行为习惯8.语言品味小结: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
6、践性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广泛性;三是: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和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重要性;三:语文教育的特点前提: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现代教育观。核心:“自主”,“合作”是群体的自主,“探究”是自主的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自主是合作和探究的前提,没有学生的自主性,合作和探究就会落空。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想的课堂:首先,好课应是活跃的课。其次,好课应是保持自然的课。再次,好课应是富有气息的课。第四,好课应是留足空间的课。第五,好课应是诗情画意的
7、课。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原则三: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它是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提出来的。四:语文教学原则文道统一的原则听说读写相互促进的原则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即教学过程中同时兼顾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两方面的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阅读课堂中的活动、讨论,必须围绕着对文本的研读来开展,对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才有效。语文课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在“亲情教
8、育课”、“环境保护课”、“历史故事课”等等综合性质的生活化大课堂中游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失去了立足之地。实际上,阅读课的中心任务不是达到“感受某个形象、理解某种感情,”这个结果,而是“通过语言来感受、理解”这个过程。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文本本身的研读。一些教师对于答案的预设,经常地通过多媒体,以图画、音乐、视频等“非语言”的材料来呈现,根本脱离了语言这个载体。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视角也重语言内容而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