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涝防治措施.doc

内涝防治措施.doc

ID:57209656

大小:1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8-06

内涝防治措施.doc_第1页
内涝防治措施.doc_第2页
内涝防治措施.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内涝防治措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内涝防治措施  城市排涝系统所包含的问题比较复杂,内涝防治设施可采用雨水渗透、雨水收集利用等源头控制设施和雨水行泄通道、地表雨水调蓄设施、地下雨水调蓄设施等过程蓄排设施。  3.1加速雨水源头控制和利用  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采用屋顶收集、透水铺装、低洼绿地、植草沟、调蓄水池等措施进行雨水综合利用。将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严格执行规划控制的综合径流系数,新建地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不宜低于40%,有条件的既有地区

2、对现有硬化地面进行透水性改建;绿地标高宜低于周边地面标高5cm~25cm,形成下凹式绿地;当场地条件许可时,可设置植草沟、渗透池等设施接纳地面径流;地区开发和改建时,宜保留天然可渗透性地面。  3.2加快城市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  分阶段提升旧城区内现状排水系统能力,对原有低于标准的管网进行改造,对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同时进行下凹式立交桥区排蓄改造,并与周边排水系统改造相结合,尽量通过一个系统改造带动周边系统相继达标。对于新区,严格按照新规范标准进行设计,2014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对暴雨强度公式及参数都有了新规定,对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有了

3、要求,同时对雨水口、检查井等排水设施有了人性化的设置要求。方案设计完成后需按照防涝标准对应的雨型,采用数学模型模拟积水情况,当局部区域和地段超过排涝标准规定的积水深度和时间时,应优先考虑通过调整用地布局和场地、道路竖向等,降低内涝风险。  3.3加大城市蓄滞区建设,合理设置涝水行泄通道  当降雨超过排水管网设计能力时,城镇河湖、景观水体、下凹式绿地和城市广场等公共设施可作为临时雨水调蓄设施;内河、沟渠、经过设计预留的道路、道路两侧局部区域和其他排水通道可作为雨水行泄通道;在地表排水或调蓄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可采用设置于地下的大型管渠、调蓄池和调蓄隧

4、道等设施。  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结合河道走向,在城市生态廊道、工业卫生防护林带、高压走廊防护林带、道路防护林带内布置排洪渠道。渠道走向依自然地势,宽度尽可能加大,深度不宜超过1.0m,边坡不做护砌,种植本土耐涝植物。  3.4清淤整治河道,确保泄水通畅    河道是城市雨水、涝水的出路,对河道进行清淤整治,避免雨水顶托,洪水漫流。在河道上游有条件地方设置一定数量的水库、缓洪池、谷坊等,拦截蓄积洪水,使洪水最大化的消能,延缓进入下游城区时间,使之与下游城市雨水错峰,缓解城市排水

5、防涝压力。城区段河道按城市防洪标准进行整治,保证河道排水通畅,河道两侧预留一定宽度的绿地,给防洪安全留有余地,并成为雨水滞蓄、下渗的通道。  4建议  1)编制规划。结合气象、水文资料,对现有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评价和修订;尽快对现有的地表径流、排水设施、受纳水体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根据规范、大纲要求,科学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与城市防洪、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园林绿地、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专项规划和设计密切联系,与城市平面和竖向规划相互协调,将其成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加强建设。加大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与管渠系统改造力度,加大河道

6、的整治疏通力度,对易涝的区域,建设行泄通道;采取建设泵站的方式提高排涝能力;提高地下管网的建设标准,完善排水系统。  3)落实管理。加强普查数据的采集管理,逐步建立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应急管理机制,落实排涝预案,建立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