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173661
大小:236.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0-08-02
《美与丑的关系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美与丑的关系一、丑的性质与类型丑是歪曲、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即非人性的特质。丑和美一样,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感性显现的形象。一般来说,生活中的丑总是引起人们的厌恶、不快、难受等否定性的情感反映。2、怪异——怪异不同恶丑,它与伦理政治没有太大的联系,而是侧重于形式的怪丑,比如人的外表的畸形,从美学上理解,怪异可以看成不和谐。所以丑与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于恶。一个长相丑的人并不影响他内在品质是美的。1、恶丑——这种丑明显的具有道德的、政治的内涵,比如丑恶的灵魂,它的基本性质是残害人性
2、、危害社会。丑包括:3、荒诞——荒诞与怪异近似,但又有区别,荒诞含有怪异的成分,但荒诞主要不是以怪异的形象,而是以怪异的逻辑为其特点的。指的是不符合正常生活逻辑的行为。美与丑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一)美和丑相互对立《老子》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就是说,美的反面就是丑,知道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什么是丑,这是两种对立的矛盾。二、美和丑的关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翻卷着美的浪花,但同时也夹杂着令人呕吐的泡沫。这两者如影之随形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
3、起,甚至使人难以分辨哪是浪花,哪是泡沫。美和丑本来就好象浪花和泡沫一样混杂在一起。“人的社会实践不仅创造了美,也创造了丑,同时也创造了能够直观、判别美丑的个人,即审美主体。”(见李兴武《丑陋论》)(二)美与丑相互依存1、美的事物与丑的事物总是相伴而生。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2、同一事物中美丑两部分共存。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说:“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者,美多也;嫫母善而不能救其丑者,丑笃也。”嫫母是黄帝第四妃,貌丑而最贤。艺术作品中的“义华而声悴”、“理拙而文泽”分别指作品内容美而形式丑和形式美
4、而内容丑。1、由于客观规律造成的必然性转化。“花无百日好”讲的是自然美向丑转化;“美如盛夏的水果,是极容易腐烂而难于保持的”(培根语),讲的是人的外表美向丑的转化。(三)美与丑相互转化2、由于人的社会实践干预所发生的转化。葛洪在《抱朴子》中说:“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从丑璞到美玉,是人们进行审美加工的结果。相反,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一,以丑衬美艺术中,以丑衬美是映衬中的反衬,以丑衬美,美就更美。如清代画家笪(dá)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槎(chà),顿添生致;纽干
5、或生剥蚀,愈见苍颜。”这里说的就是以丑衬美,比起只单纯描绘美,更能突出美。如: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就是通过社会丑来衬托人情美的典型作品。三、生活丑的审美价值第二,化丑为美“化”就是加工、改造的意思。生活丑作为创造素材,经过艺术家“化”的工夫,这个丑就具备了美学意义的美。化丑为美,就是艺术的典型化。罗丹在评价米勒的《扶锄的农夫》时说:“当米勒表现一个可怜的农夫,一个被疲劳所摧残的,被太阳所炙晒的穷人,象一头遍体鳞伤的牲口似的呆钝,扶在锹柄上微喘时,只要在这受奴役者的脸上,刻画出他任凭‘命运’的安排,
6、便能使这个噩梦中的人物变成全人类最美好的象征。”这就是“化丑为美。”米勒的《扶锄的农夫》四、生活丑为什么能转化为艺术美1、艺术创造建立在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研究、分析之上。在这个过程中,创造者深刻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他们明了美与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将丑真实的反映出来,这体现着合规律性的“真”,成为转化成艺术美的前提条件之一。2、生活丑经过艺术家处理进入艺术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常常将丑放在审美理想的烛照及与美的现实鲜明对比中。这就使生活成为一种渗透着创造者否定性评价的艺术形象,
7、它从反面肯定着美或从侧面映衬着美,体现着合目的性的“善”。这就成为转化成艺术美的又一前提条件。3、创造者在将生活丑反映出来,体现“真”,对生活“丑”予以评价体现“善”的过程中,总是使其丑的题材、意蕴得到和谐优美或滑稽有趣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构成较为完美的艺术形象,这样生活丑就获得了审美价值,成为一种以其艺术的存在否定自身现实存在的美。分析“欧米哀尔”“丑的如此精美”的原因罗丹雕塑:欧米哀尔第四节美的特征一、美的社会性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表现在四个方面:美的特征与美的本质有必然的联系,它是
8、美的本质的表现,是显露美的本质的现象具有的较稳固的特点。美的特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从美的产生和发展看,美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出来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没有美。第二,从美的本质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由人的社会实践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的本质力量,就没有社会实践,因而也就没有美的产生。第三,从美与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