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课件.ppt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课件.ppt

ID:57050823

大小:3.76 MB

页数:55页

时间:2020-07-28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课件.ppt_第1页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课件.ppt_第2页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课件.ppt_第3页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课件.ppt_第4页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地震勘探生产过程:(1)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利用人工激发所产生的地震波(震源)传播到地下,遇到弹性分界面时,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在地面接收这些返回的反射波或折射波并记录下来。(2)地震资料室内处理。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和理论,利用计算机对野外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地震处理(处理模块)。(3)地震资料解释。对处理后的剖面进行(构造、岩性、地震地层学、储层等)综合解释,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征及岩石性质等。(1)地震资料野外采集。(2)地震资料室内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第四章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1)资源学院:贾豫葛2010年10月8日内容第一节野外工作基本

2、概况第二节与野外观测有关的几个基本术语第三节有效波和干扰波第四节地震测线布置和观测系统第五节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第六节观测参数的选择第七节多次覆盖原理和参数选择野外资料的采集第一节野外工作基本概况一、野外工作主要内容1)试验工作干扰波调查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地表、低速带、界面的质量)激发条件的选择(岩性、药量、方式)记录条件的选择沙漠地震勘探2)生产工作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侧线实际布置到工作地区,定出激发点、接收点(排列)的位置,绘制测网图地震波的激发、测定的炮点钻激发井,下炸药地震波的接收,使用地震检波器、电缆线、野外地震仪等设备测量人员用GPS定位测量工

3、序后续施工工序标志:测量人员埋置的小旗测量工序测量工序灌木从中,小旗要大些,以便于后续工序寻找人抬简易钻在工作打钻埋炸药山地钻在工作打钻埋炸药放线工在插检波器收放检波器爆炸工序工程内容:炸药激发是指使用炸药在地震测量布设的爆炸点上,按施工设计要求产生地震波的工作过程。工程目的:产生地震波数据采集工程内容:数据采集是指按设计要求,监视外线排列质量,控制激发,将地震信号记录在地震勘探专用磁盘上,以及为配合该项工作所需的专用工具检验、维修和其它辅助作业等。工程目的:记录地震波仪器操作员在工作地震队的组成队长及指导员:总体负责及协调关系测量组:测量及标明桩号放线班

4、:布置排列钻机班:打炮井爆炸组:接受仪器组指挥,激发地震波仪器班:指挥现场作业,记录地震波地震波施工组:检查施工质量、完成施工日志后勤组: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和职工餐宿发电组:野外施工时保证地震队的用电第二节与野外观测有关的几个基本术语自激自收-零偏移距自激自收剖面偏移距共偏移距剖面共炮点-多道接收共炮点-多道接收自激自收剖面共炮点-多道接收共炮点-多道接收共中心点-多次覆盖图5.21共反射点叠加模型(a)地质模型(b)共反射点时距曲线(c)动校正(d)叠加A点: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M点:A的投影点,共中心点或共地面点。S1、S2、S3…地震道:共反射点或共

5、深度点)叠加道。集合称CDP(共深度点)道集。以炮检距X为横坐标,以反射波到达各叠加道的时间t为纵坐标,可绘出对应A点的半支时距曲线。将炮点和接收点互换,得到另半支时距曲线。整支时距曲线称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为Xi-共反射点道集中各道的炮检距,h-M点处的界面法线深度。多次覆盖原理上式与水平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方程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其物理含义不同。(1)共炮点反映一个区段,共反射点反映一个点;(2)共炮点t0表示炮点回声时间,共反射点t0表示A的垂直反射时间,即M点的回声时间。当Xi=0时,t0=2h/V。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动校正:把各叠加道的时间校

6、正到M点的回声时间,或者把曲线拉平,如图(c)示。假设各叠加道波形相似,必是同相叠加,叠加后振幅成倍增加。如图(d)示。第三节有效波和干扰波1、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定义有效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解决地质任务的波。干扰波:对有效波起干扰和破坏作用的波。有效波和干扰波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可相互转化。干扰波:震源干扰波,外界干扰波。与地震勘探有关的波各种波的时距关系为解决地质任务,应设法突出有效波,躲开、压制和消除干扰波,提高信噪比。信噪比:有效波与干扰波强度之比。即:信噪比=S/n2、各种干扰波的来源和特征1.震源干扰波1)声波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特点:传

7、播速度稳定(约340m/s),频率高(大于100Hz),延续时间短。地震记录上,一般为1~3个波峰的窄条带直线同相轴。如图5.12所示。图5.12有声波和地滚坡干扰时的浅层反射记录2)面波几乎出现在所有地震记录上,是一种主要干扰波。特点:视速度小(100~500m/s),频率低(10~30Hz)、能量强、衰减慢。面波沿地表传播,由于地表介质不均匀,在水平方向尤其垂直方向速度变化大。因此,随着传播距离增大,显示明显的频散特点,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扫帚状”。这种发生频散,形成“扫帚状”的面波通常称为地滚波。在干燥或疏松的岩土中激发时,对有效波吸收强烈,面波能量相

8、对增强;爆炸井深时面波减弱,井浅时面波增强。3)多次反射当地下存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