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ppt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ppt

ID:57041032

大小:228.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7-27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ppt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ppt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ppt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ppt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乔文彪概述一、病因的概念病因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各种原因。即“病邪”。二、探求病因的方法1、直接询问法:简便快捷,适用于单纯、直接的疾病;2、辨证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以推求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属于辨证的一项重要内容。三、病因的分类研究1、秦国医和的“六气说”。2、《内经》的阴阳分类法—病邪来源不同。3、《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根据病因的致病特征、发病途径及传变规律分类。4、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三因学说”---

2、-病邪与发病途径相结合。外所因----外感病因(六淫、戾气--吴又可)内所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不内外因----其他病因(外伤、虫兽伤等)病理产物性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病因第一节外感病因一、六淫1、概念: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由六气异常变化形成。2、六淫总的致病特点:外感性—自外通过肌表、口鼻侵袭人体;季节性—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时令病;地域性—与居住和工作环境有关;单一性或相兼性—可单独或共同致病;转化性—六淫致病后,其证型可发生转化;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总规律:归季节;分阴阳。(一)风邪——春季主气

3、(1)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病位游移不定(行痹);数变—风邪致病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3)风为百病之长;易兼邪致病;致病部位广泛,变化多端。(4)风性主动;“风胜则动”—如破伤风(二)寒邪——冬季主气(伤寒、中寒)(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厥、冷痛(2)寒性凝滞,主痛;—(痛痹)“气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凝则不通,不通则痛。”(3)寒性收引;“寒则气收”—气机收敛,经络、筋脉、腠理收缩挛急。(三)暑邪——夏季主气(伤暑、中暑)严格的季节性{夏至-立秋};只有外感。(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热、烦(2

4、)暑性升散,耗气伤津;—“炅则气泄”(3)暑多挟湿;身热不扬,汗出不畅,面垢眵多(四)湿邪——长夏主气(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着痹)沉重感的症状;秽浊的分泌物或排泄物。(3)湿性粘滞;—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粘滞性(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易于复发)。(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寒湿之邪伤阳的区别病邪程度方式部位特点寒邪重、快损耗阳气全身寒象、疼痛湿邪轻、缓困扰阳气脾阳气化失司(五)燥邪——秋季主气(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空窍、皮毛、二便(2)燥易伤肺。(六)火(热)邪——无明显季节性火既可指正(少火生气)亦可指

5、邪(壮火食气)火热温暑的区别邪气程度来源发病症状火火为热之极外感或内生急骤火性炎上热外感或内生较急全身性温温为热之渐只可外感缓慢由表入里暑暑性类火只可外感急骤全身性(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热象、趋上(2)火易耗气伤津;—“壮火食气”气阴两伤(3)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急迫--发病急,传变快;动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生风--劫伤阴液,使筋失所养;且易引动肝阳。“诸热瞀(昏迷)瘈(筋脉拘急),皆属于火。”(4)火易致肿疡;—红、肿、热、痛;“痈疽原是火毒生”—《医宗金鉴》(5)火易扰心神。“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病邪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风为阳邪,其性

6、轻扬开泄,易袭阳位;(行痹)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痛痹)寒性收引。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严格的季节性)湿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着痹)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火易耗气伤津;火易致肿疡;火易扰心神。二、疠气1、概念:戾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4)病后有免疫性。3、影响疠气发生

7、和流行的因素(1)气候因素;(2)环境、饮食因素;(3)预防隔离措施;(4)社会因素。2、戾气的致病特点第二节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一)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易伤心、肝、脾;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3、病情变化与情志密切相关。(二)影响七情导致内伤的因素:1、社会因素;2、疾病因素;3、体质因素七情是否成为病因,一方面取决于情志刺激程度;另一方面与个体的心理耐受和调节能力密切相关。二、饮食失宜饥饱无常饮食无时饮食不洁—胃肠疾病,寄生虫,食物中毒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嗜酒三

8、、劳逸过度劳力过度—劳则气耗;过劳劳神过度—暗耗阴血,伤及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中精气过逸—久卧伤气饮食不节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