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件湘教版选修.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一二三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1.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和成灾强度。一二三2.土壤侵蚀和土地荒漠化。思考讨论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2)人为原因:滥采滥伐,造成地表植被严重破坏。一二三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1.环境污染的范围。(1)区域性: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2)全球性:气候变化、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2.全球气候变化。(1)主要原因:人为排放的二氧化
2、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一二三3.臭氧层被破坏。(1)臭氧层功能: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2)破坏臭氧层的原因:人类大量排入大气的氟利昂等。(3)危害: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增多,会损坏人的免疫力,威胁人类的健康。4.生物多样性减少。(1)原因:人类对森林、草地的大规模破坏和生物物种的过度利用。(2)危害: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逐渐瓦解人类生存的基础。一二三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材料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生态环境良性演替的基本要素和物质
3、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7%。加强水土资源节约、保护与持续利用,是关乎中华民族生存之基的大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1)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引发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提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土壤侵蚀、土地沙化、森林枯竭、草原退化,从而加剧洪涝、风沙、干旱、滑坡、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和成灾强度。(2)在土壤侵蚀严重的侵蚀区,容易诱发哪些自然灾害?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容易诱发
4、哪些自然灾害?提示侵蚀区:干旱时易加剧旱情,暴雨时易形成山洪;沟谷侵蚀的发展,易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侵蚀区下游:由于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湖泊淤浅,会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土壤侵蚀与自然灾害(1)土壤侵蚀的形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土壤侵蚀的后果。①在侵蚀区。②在沉积区。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土地荒漠化与自然灾害(1)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土地荒漠化的危害。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1】2013年4月20日中国政府网报道 由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福建
5、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牵头承担的南方红壤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日前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这标志着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研究已上升到国家级水平。福建省的好多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造成的侵蚀作用严重,使得红壤地区放眼望去一片红色,故称为“红色荒漠”。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B.开山取石C.过度放牧D.环境污染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上述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是()A.使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B.产生新的
6、环境,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C.使环境更稳定,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D.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解析:南方的“红色荒漠”是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山体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的,这也体现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答案:(1)A(2)A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材料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不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
7、命财产安全。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1)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气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2)全球变暖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有哪些?提示全球变暖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造成海平面上升;②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③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④影响人类健康。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全球变暖与自然灾害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臭氧层的耗竭与自然灾害3.生物多样性减少与自然灾害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
8、【例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13年3月下旬,一场罕见大雪令本该春意盎然的欧洲苦不堪言。英国迎来30年来最大规模降雪,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混乱。在雪灾最为严重的地方,积雪厚度达40厘米。英国1000多所学校关闭,数万户家庭断电;法国、德国等国的航空、铁路、公路系统成为重灾区。三月飞雪似乎霎时间将欧洲从春天拉回了冬天。材料二2013年2月中旬,我国南方很多省份遭遇大雪的袭击。此次降雪导致安徽省5市16个县(区、市)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30.9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397万元。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