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998996
大小:25.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7-30
《钢结构吊装方案资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钢结构吊装方案目 录 第一章、概述………………………………………………………………………...1 第二章、准备工作……………………………………………………………………1 第一节、构件运输……………………………………………………………….1 第二节、构件的堆放…………………………………….……………………...2 第三节、定位轴线、水准点的复测…………………………………………….2 第四节、构件的标注……………………………………………………………2 第五节、起重机械………………………………………………………………3 第六节、吊装前对构件的保护……
2、……………………………………………3 第三章、吊装方法……………………………………………………………………4 第一节、钢柱吊装………………………………………………………………4 第二节、钢梁吊装………………………………………………………………6 第四章、测量校正……………………………………………………………………7 第五章、检查和验收…………………………………………………………………9 第六章、安全技术要点…………………………………………………………….10 钢结构吊装方案 第一章、概述 近年来钢结构建筑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体现了钢结构在建筑
3、方面的综合效益,从一般钢结构发展到高层和超高层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网壳、网架、桁架、悬索等,张力膜结构,我公司从轻钢结构开始,现已向高层及大跨度空间体系发展。 钢结构工程质量的好坏,除材料合格,制作精度高外,还要依靠合理的安装工艺,目前钢结构安装方法主要有:机械安装、土法安装、土机结合安装、顶升安装、提升安装、滑移安装三大类,钢结构从材料采购、制作、安装到成品,对不同的结构都有不同的要求,就安装方法而言,根据工程质量优良、安全生产、保证工期、成本低廉、文明施工方面因素结合各个工程的不同特点制定最佳安装工艺及吊装方法。 对本工程钢结构安装的主要构件有钢柱、屋面梁、吊车梁及
4、支撑杆件、柱间支撑、水平支撑、檩条、墙梁等。 第二章、准备工作 第一节、构件的运输 (1)、在装卸、运输过程应尽量保护构件,避免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 (2)、对一些次要构件如檩条、支撑、角隅撑等由于刚度较小、数量较多,在运输过程中应进行打包,严禁散装,造成发运的混乱。 (3)、运输的构件必须按照吊装要求程序进行发运,尽量考虑配套供应,确保现场顺利吊装。 ⑷、构件应对称放置在运输车辆上,装卸车时应对称操作,确保车身和车上构件的固定。 (5)、次要构件和主要构件一起装车运输,不应在次要构件上堆放重型构件,造成构件的受压变形。 (6)、构件运输过程中
5、应放置垫木,在用钢丝绳固定时应做好构件四角保护工作,防止构件变形和刻断钢丝绳,对不稳定构件应采用支架稳定。 第二节、构件的堆放 (1)、构件堆放场地应平整,场基坚实,无杂草,无积水。 (2)、构件堆放应使用垫木,垫木必须上下对齐,每堆构件堆放高度应视构件的情况分别掌握,一般和次要构件(支撑、檩条、墙梁等)不宜超过1m,重型和大型主要构件采用单层堆放,对平面刚度差的构件如桁架,一般采用竖立堆放,每堆一般为5榀组合,每榀之间应放垫木。 (3)、每堆构件与构件之间,应留出一定的距离(一般为2m)。 (4)、如现场场地允许,构件可按吊装顺序及安装位置,在保证起重机械及运
6、输车辆行走通畅的情况下,按各种型号分别堆放于吊装位置附近。 (5)、构件编号宜放置在两端醒目处,以便于吊装时构件的查找。 第三节、定位轴线及水准点的复测 (1)、对基础施工单位或建设单位提供的定位轴线,应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土建单位、基础施工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一起对定位轴线进行交接验线,做好记录,对定位轴线进行标记,并做好保护。 (2)、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二级以上),用水准仪进行闭合测量,并将水准点测设到附近建筑物不宜损坏的地方,也可测设到建筑物内部,但要保持视线畅通,同时应加以保护。 第四节、构件标注 吊装前对钢构件做好中心线,标高线的标注,对
7、不对称的构件还应标注安装方向,对大型构件应标注出重心和吊点,标注可采用不同于构件涂装涂料颜色的油漆作标记,做到清楚、准确、醒目。如下图: 第五节、起重机械 本工程采用汽车式起重机 汽车式起重机的起重机构和回转台安装在载重汽车底盘或专用的汽车底盘上,底盘两侧设有四个支腿,以增加起重机的稳定性,箱形结构做成可伸缩的起重臂,能迅速方便地调节臂架长度,具有机动性能好,运行速度高的特点,但不能负荷行驶,对场地要求较高,主要用于构件的装卸及单层钢结构的吊装。 简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