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州大学考研试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州大学2000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中国现当代文学1列举“五四”时期乡土小说创作的五位作家的各一部作品2列举“九叶派”五位诗人的名字3列举台湾五位现代派作家(诗人也可)的各一部作品4列举《呐喊》和《彷徨》中小说各五篇6“新感觉派”小说有何特点?7八九十年代小说有哪些类型?8试分析张爱玲与鲁迅对人性剖析的不同特色9略述近15年来学术界总结百年文学的新动态10你怎样认识茅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贡献?评论写作一以下两题,任选一,80分1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写一篇评论2试论《子夜》的艺术结构二你认为评论写作的成败关键在哪里
2、?请结合你的写作实践加以说明(20分)2001年苏州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试题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艺理论一 解释以下文学史上的名词 每题3分,共24分.1<野草> 2<台北人> 3语丝体 4”孤岛”文学运动5<雕虫纪历> 6陈染 7沙汀的”三记” 8新写实小说二 简答题 每题10分 ,共40分.1简析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的文学观念及其影响2简述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文学思想3简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艺方针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4简述80年代”文学主体性”讨论的主要内容三论述题 任选2题回答
3、,每题18分,共36分1比较<雷雨> <茶馆><狗儿爷涅磐>对于时空的处理方式,并试作评论2自选角度,比较鲁迅的<阿Q正传>和柳青的<创业史>3以张恨水 张爱玲 琼瑶的小说为例论述中国现当代社会言情小说的发展历程.2002年现当代文学初试考题1、什么是语丝体散文,它有哪些代表性作家,它的创作特色是什么,它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影响又是什么2、八十年代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你对朦胧诗如何评价3、张恨水的代表作有哪些,简述其主要内容和特点4、具体说明陆文夫代表作(不少于三部)的主要内容,并论述该作家的
4、艺术风格2003现当代文学一、名词解释乡土文学、寻根文学、中国诗歌会、野草(初版时间、作者、主要篇目、写作时间、思想及艺术手法)二、简答题1.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主要内容。2.分析阿Q的艺术形象。 3、新时期以来,评论界对《子夜》非议甚多,谈谈你的看法 4、试述《冈底斯的诱惑》,《你别无选择》,《透明的胡罗卜》三部作品的艺术手法三、评论(二择一)1.新时期以来,评论界对《子夜》非议甚多,谈谈你的看法。2.试评《岗底斯的诱惑》《你别无选择》《透明的红萝卜》中的艺术手法。2004现当代文学1.你对冰心20年代散文
5、代表作的评价。2.试分析老舍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内涵。3.谈谈“九叶诗派”(穆旦)与“现代诗派”(戴望舒)的不同和发展。4.以“三红一创”为例,试分析十七年文学利弊。(悠悠按:三红《红旗谱》《红岩》《红日》;一创《创业史》)5.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九十年代文学的评价苏大05现当代文学试一、名词解释(5*8)1,《论小说与群众之关系》2,《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3,“第三种人”4,《战国策》5,樊家树6,双百方针7《绝对信号》8,倪吾诚二、论述题(15*2)1,任选一个角度,对《海滨故人》(庐隐)、《我在霞村的时候》(丁
6、玲)、《金锁记》(张爱玲)作一比较分析。2,你认为张承志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篇),请结合作品简要论述。三、分析题(80)1,请分析穆旦诗《东》要求:应写成一篇完整的作品分析文章;字数不作限定一、简答题(10*2)1,如何理解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关系?2,如何理解诗与画的区别与联系?二、论述题(30*2)1,何谓“文学典型”?试举例说明它的艺术魅力是如何产生的。2,如何评价当代通俗文学的广泛流行?高原文学的空间又在哪里?三、评论写作(70)认真阅读、思考下面一段话,写一段评论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
7、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将那些在常人看来混乱不整的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苏州大学2006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南社2、精神奴役的创伤3、两结合创伤方法4、《现代文学》(台湾)二、简答题(第题15分,共30分)1、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创伤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谈谈你的看法2.20世纪90年代女性代表作品简述及其特征。三、评论写作(100分)给的是思果的诗《寄》,自选角度,自拟题2007年初试文学评论写作
8、二、根据下面文章任选一切入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800字的评论(150) 萧红《同命运的鱼》2007初试文学基础综合1、什么是江西诗派,何谓一祖三宗,列举至少五个江西诗派代表作家及别集。论述江西诗派对诗歌的贡献和影响(40分)2、在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自由选取4片关于乡村的文学,从文化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反映乡村的变化,选一角度论述之(40)3、试通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