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词详析.doc

常用文言词详析.doc

ID:56880711

大小:48.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7-19

常用文言词详析.doc_第1页
常用文言词详析.doc_第2页
常用文言词详析.doc_第3页
常用文言词详析.doc_第4页
常用文言词详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常用文言词详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常用文言虚词详析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汉语基础当中考查。一般大多数院校考查不多,大概是在10分左右。下面是我整理的常用的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考查中应该会比较能够用的到。也希望能够给考汉硕的同学们提供帮助。在复习备考阶段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大家与我交流,我的企鹅是1061422049.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做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

2、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

3、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

4、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做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做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5、”。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6、。)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

7、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做做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