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爱的礼物阅读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爱的礼物阅读答案篇一:爱的礼物阅读标准答案篇一:爱的礼物阅读标准答案题目及参考答案: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稚拙:幼稚、笨拙.(2)沮丧:灰心丧气.2.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请在过渡处第4自然段方框内写一句能衔接上下文的话.参考答案:①往事又浮现在眼前.②回忆的门打开了.3.本文生动描写了小女孩的神态,也传神地表现了她的心理.表现她对老师的爱并期待老师收下礼物的一句是:“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15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
2、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表现她自信老师一定会喜欢礼物的词语是:“得意(地)”表现她遭拒绝而失望、沮丧的一句是:“她的笑容立刻飞走了”;而“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一句则表现她因老师喜欢她的礼物而高兴、兴奋的心理.4.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答:因为老师称赞学生稚拙的画并不是正对学生画的水平,而是表现珍惜学生对自己爱的感情,并鼓励学生继续进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5.“我望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
3、情多么不同啊!”一句中,“不同”之处在于:大人是有所图的(或:有个人目的的;有功利思想的;自私的).而“她”则是纯洁无暇(或:纯真等).6.请你说说本文最后一句“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这一比喻句含义.答:说明了这种爱十分热烈.7.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起了①揭示中心;②照应前文(开头)的作用.8.全文的标题“爱的礼物”蕴含了怎样的深刻含义?答: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真挚的爱,而这种爱,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体会或珍惜它.篇二:爱的礼物阅读标准答案爱的礼物阅读答案4.
4、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度作业帮爱的礼物阅读答案4.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爱的礼物阅读答案4.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
6、望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一句中,“不同”之处在于:大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她”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你说说本文最后一句“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这一比喻句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从内容和结构上看
7、起了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8.全文的标题“爱的礼物”蕴含了怎样的深刻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文遇见ezk2014-10-11参考答案:1、①幼稚、笨拙.②灰心失望.2、示例:①往事又浮现在眼前.②回忆的门打开了??(过渡自然、恰当则给满分).3、“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得意(地)”.“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因老师喜欢她的礼物(或:理解她的感情)而高兴、兴奋.4、老师称赞学生稚拙的画,
8、并不是针对画的水平,而是表示珍惜学生对自己爱的感情,并鼓励学生继续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5、有所图的(或:有个人目的的;有功利思想的;自私的).纯洁无暇(或:纯真等).6、说明这种爱十分热烈.7、议论.①揭示中心.②照应前文(开头).8、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真挚的爱,而这种爱,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体会到并珍惜它(只要能从学生、老师两个角度写出即可给满分).如果您认可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