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766241
大小:1.73 M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7-08
《胡汉才编著《理论力学》课后习题答案第9章习题解答.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9-1在图示系统中,均质杆、与均质轮的质量均为,杆的长度为,杆的长度为,轮的半径为,轮沿水平面作纯滚动。在图示瞬时,杆的角速度为,求整个系统的动量。,方向水平向左题9-1图题9-2图9-2如图所示,均质圆盘半径为R,质量为m,不计质量的细杆长,绕轴O转动,角速度为,求下列三种情况下圆盘对固定轴的动量矩:(a)圆盘固结于杆;(b)圆盘绕A轴转动,相对于杆OA的角速度为;(c)圆盘绕A轴转动,相对于杆OA的角速度为。(a);(b);(c)9-3水平圆盘可绕铅直轴转动,如图所示,其对轴的转动惯量为。一质量为m
2、的质点,在圆盘上作匀速圆周运动,质点的速度为,圆的半径为r,圆心到盘中心的距离为。开始运动时,质点在位置,圆盘角速度为零。求圆盘角速度与角间的关系,轴承摩擦不计。9-4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滑块A,可以在水平光滑槽中运动,具有刚性系数为k的弹簧一端与滑块相连接,另一端固定。杆AB长度为l,质量忽略不计,A端与滑块A铰接,B端装有质量,在铅直平面内可绕点A旋转。设在力偶M作用下转动角速度为常数。求滑块A的运动微分方程。9-5质量为m,半径为R的均质圆盘,置于质量为M的平板上,沿平板加一常力F。设平板与地面间
3、摩擦系数为f,平板与圆盘间的接触是足够粗糙的,求圆盘中心A点的加速度。9-6均质实心圆柱体A和薄铁环B的质量均为m,半径都等于r,两者用杆AB铰接,无滑动地沿斜面滚下,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如图所示。如杆的质量忽略不计,求杆AB的加速度和杆的内力。;9-7均质圆柱体A和B的质量均为m,半径为r,一绳缠在绕固定轴O转动的圆柱A上,绳的另一端绕在圆柱B上,如图所示。摩擦不计。求:(1)圆柱体B下落时质心的加速度;(2)若在圆柱体A上作用一逆时针转向,矩为M的力偶,试问在什么条件下圆柱体B的质心加速度将向上。
4、9-8平面机构由两匀质杆AB,BO组成,两杆的质量均为m,长度均为l,在铅垂平面内运动。在杆AB上作用一不变的力偶矩M,从图示位置由静止开始运动。不计摩擦,试求当A即将碰到铰支座O时A端的速度。9-9长为l、质量为m的均质杆OA以球铰链O固定,并以等角速度绕铅直线转动,如图所示。如杆与铅直线的夹角为,求杆的动能。题9-9图题9-10图9-10物质量为,沿楔状物D的斜面下降,同时借绕过滑车C的绳使质量为的物体B上升,如图所示。斜面与水平成角,滑轮和绳的质量和一切摩擦均略去不计。求楔状物D作用于地板凸出部分
5、E的水平压力。9-11鼓轮重,对轮心点的回转半径为,物块重,均质圆轮半径为,重为,在倾角为的斜面上只滚动不滑动,其中,,弹簧刚度系数为,绳索不可伸长,定滑轮质量不计。在系统处于静止平衡时,给轮心以初速度,求轮沿斜面向上滚过距离时,轮心的速度vB。解:轮作平面运动,物块作平动①代入已知数据得:同理取平衡位置为各物体重力势能的零位置,有:为确定,考虑静平衡时,及轮,由,得:由,有:代入①,有解得:题9-11图9-12均质棒AB的质量为,其两端悬挂在两条平行绳上,棒处在水平位置,如图所示。设其中一绳突然断了,
6、试用刚体平面运动方程求此瞬时另一绳的张力。9-13图示机构中,物块A、B的质量均为,两均质圆轮C、D的质量均为,半径均为。C轮铰接于无重悬臂梁CK上,D为动滑轮,梁的长度为,绳与轮间无滑动。系统由静止开始运动,求:(1)A物块上升的加速度;(2)HE段绳的拉力;(3)固定端K处的约束反力。;;题9-13图题9-14图9-14匀质细杆,长为,放在铅直面内与水平面成角,杆的端靠在光滑的铅直墙上,端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杆由静止状态在重力作用下倒下。求:(1)杆在任意位置时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2)当杆的端脱离
7、墙时,杆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多大?9-15鼓轮重,置于水平面上,外半径,轮轴半径,对质心轴的回转半径。缠绕在轮轴上的软绳水平地连于固定点,缠在外轮上的软绳水平地跨过质量不计的定滑轮,吊一重物,重。鼓轮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0.4,求轮心的加速度。解:分别取轮和重物为研究对象,轮作平面运动,设其角加速度为,轮心加速度,由题知,物加速度对轮列平面运动微分方程:(1)(2)即:(3)对重物:,即:(4)(2)代入(3)式,有:(5):(6)(5)+(6):题9-15图题9-16图9-16三根匀质细杆的长均为,
8、质量均为,铰接成一等边三角形,在铅垂平面内悬挂在固定铰接支座上。在图示瞬时处的铰链销钉突然脱落,系统由静止进入运动,试求销钉脱落的瞬时,(1)杆的角加速度;(2)杆的角加速度。解:(1)取为研究对象,杆长为,质量为,依刚体转动微分方程:∵∴(顺时针)(2)分别取,为研究对象::(1):(2)(3)(4)由(2)得:(5)由(4)得:(6)将(5),(6)式代入(1)式,化简后得:(7)将(6)式代入(3)式,化简得:(8)解(7)与(8)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