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700107
大小:10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7-05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实用标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
2、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
3、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1.2.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1.2.2教学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课程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
4、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1.2.3活动设计及课时安排说明本课程教学中遵循“注重传承、充实底蕴”的原则,精讲多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教与学融为一体。根据传统文化不同的类别,将教学容由12个教学单元组成,采用“教与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总计32学时。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本课程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启迪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为总体目标。2.2具体目标2.2.1知识目标(1)熟知并传承中国
5、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领会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文化精髓。(2)熟知中国传统道德规和传统美德。(3)熟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艺术等文化成果。(4)熟知中国传统服饰、饮食、民居、婚丧嫁娶、节庆等文化特点及习俗。2.2.2能力目标(1)能诵读传统文化中的名篇佳句。(2)能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能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涵。(3)能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4)能从文化的视野分析、解读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2.2.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崇敬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6、、自豪感。(2)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3)培养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4)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2.3课程容及要求本课程在教学容上安排了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与民俗等知识,以传递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拓展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冶学生情感,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具体安排见下表:序号学习章节课程容学习要求活动设
7、计参考学时1课程说课课程说课使学生对本课程有整体的认识。1.以谈话的形式导入;2.简要介绍本课程的相关情况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2第一章绪论1.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2.能掌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3.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崇敬之情。1.举例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中华传统文化的类型;3.举例说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4.学生分组讨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2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1.熟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能领会遵循天道,追求天人和谐的传统哲学思想;3.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1.举例说明如何作
8、到“人道”与“天道”相统一;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做到“天人和谐”。2中国传统哲学思想1.熟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能领会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传统哲学思想;3.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1.举例说明和而不同的含义;2.学生分组讨论以和为贵的“和”的哲学思想。23第三章中华传统美德1.熟知中华传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