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641199
大小:64.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7-01
《八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八年级上册物理《电荷》(学导练)讲义课型:新执笔:审核:一、教学内容:《电荷》二、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自由电荷和电荷的移动。三、学习重点: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四、学习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和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五、学法指导:通过学习摩擦起电的现象,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六、学具准备: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导人新课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
2、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答:摩擦起电。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二)自主合作感觉新知(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
3、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①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验
4、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2)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答: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5、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教师总结: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 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利用带电体具有的性质来判断。 (四)
6、尝试练习掌握新知1.物体摩擦后带上了负电荷,这是因为( ) A.物体获得了电子 B.物体失去了质子C.物体失去了原子核 D.物体创造了电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性就是中和 B.发生中和现象时正、负电荷都消失了C.物体不显电性,表示物体内不存在电荷 D.当中性原子失去电子,就显示出带正电,称它为正离子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已经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小,这说明验电器原来( )A.带负电 B.带正电 C.不带电 D.不能确定 4.物体带电的过程是( )
7、 A.产生电荷的过程 B.电子转移的过程C.质子转移的过程 D.电子、质子同时转移的过程 5.绸子与玻璃律相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绸子带负电,由此可知绸子与玻璃棒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 ) A.玻璃棒大些 B.绸子大些 C.一样大 D.无法判断 6.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分别带有等量异种电荷,如果把它们的金属球互相接触一下,验电器的金属箔的张角将( ) A.不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