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630542
大小:346.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6-30
《重庆市南岸区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庆市南岸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分数: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一、现代文阅读“佛系青年”既指将“一切随缘”作为精神行为指导准则的部分青年,也指当代青年群体中出现的“做什么都无所谓,随波逐流”的一种社会现象。看到“佛系”一词,不免与佛教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联系起来。然而,它与佛教的教义大不相同。佛教中的淡然,是经历过世俗生活的大彻大悟。而青年群体刚步入社会,正处
2、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一切随缘”的态度,并不是看破社会的智慧,而是面对自身童话世界和残酷现实世界的对立时的逃避和妥协。最先使用“佛系”一词的是日本媒体,他们把喜欢独处、不愿意恋爱、只关注自身兴趣爱好的男性称作“佛系男子”,这反映了日本低欲望社会的现状。但是,中国孕育“佛系青年”的社会环境与日本有本质区别。日本低欲望社会的出现是人们从追求物质生活向追求精神生活转变,是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带来的理念变化,这种转变是主动的。而中国“佛系青年”现象更像是一种对现实的被动接受,其实质是一种遁世消极的文化。“佛系青年”一词其实是以“葛优瘫”为代表的“丧文化”的演变。“丧文化”是指
3、流行于青年群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佛系青年”与“丧文化”有一脉相承之处,都是通过网络集群性行为和网络狂欢的形式来彰显个性,宣泄对处境的不满。同时,“佛系青年”又是“丧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丧文化”是青年群体通过娱乐与自嘲的方式对自身标签的反抗,是看似一无是处、实则蕴含内心澎湃的奋斗精神。与之截然不同的是,“佛系青年”乃是通过主动贴标签的方式,为自己的颓废妥协与信仰缺乏披上一层“合理化外衣”。24“佛系青年”是一种社会偶然现象,但这种特定时期较多人具有的社会心态并不是自发性形成或者随意蔓延产生的,它的产生类似于涂尔干提出的“以某种心理模
4、板作为框架,使某一群体中原本相似也可能相异的甚至大相径庭的个体的心理状态最终发生趋同”。首先,中华民族传统儒家文化注重的君子风范、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模式、广泛传播的佛教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沉淀融合,所造就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集体心态已成为一种民族性的内在心理特征。其次,网络技术的开放性、网络话语权的平民性、网络空间管理的薄弱性,使得网络虚拟空间成为许多亚文化交锋、交流与交汇的基地,诞生了如“丧文化”这样的青年亚文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侵蚀着青年的思想意识。最后,当前社会急剧转型,社会阶层上升渠道狭窄,阶层间流动性减弱,固化性增强,“有付出就有收获”为
5、导向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受到冲击,由此引发青年群体的焦虑感与挫折感。总之,“佛系青年”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的转型和变迁息息相关。(节选自卜建华《“佛系青年”群像的社会心态诊断与支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佛系青年”以“一切随缘”作为精神行为的指导准则,他们是被动接受现实的特定社会群体。B.“佛系男子”最先出现在日本。它是日本人因文化程度普遍提高而在理念上主动寻求变化的一种文化现象。C.“丧文化”是一种以颓废、绝望、悲观为特征的亚文化,虚拟的网络空间为其产生提供了土壤。D.“佛系青年”缺乏信仰、内心缺乏奋斗精神,他们常常用颓
6、废、妥协的方式宣泄对环境的不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涂尔干的心理学观点,为揭示“佛系青年”现象产生的根源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B.文章提出“佛系青年”的概念后,将其与佛教、“丧文化”等进行比较,然后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进行总结,条理清晰。C.“佛系青年”虽是一种社会偶然现象,文章却在第四段里从现实维度分三个方面对其心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引人深思。D.作者将“佛系青年”的内涵与佛教教义进行区别,是为了更准确地揭示“佛系”一词的特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系男子”与“佛系青年”的差异很大程度来自于不同的社会背景,
7、可见文化的形成无法规避社会的熏染。B.“佛系青年”与“葛优瘫24”虽然相似,但更有不同。二者趋同融合可以有效减少青年群体的焦虑感。C.加强网络空间的管理,拓宽社会阶层上升渠道,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佛系青年”的出现。D.诊断“佛系青年”群像的社会心态,撕毁他们身上的标签,用“有付出就有收获”作引领,“佛系青年”的消极遁世可能会有一些改观。【答案】1.C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