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569040
大小:87.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6-28
《历史纪年的两个常识.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历史学研究的几点常识二、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及生肖二、庙号、谥号和年号及区别一、中华民国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法四、史学研究中何种证据、何种方法最有说服力一、中华民国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法中华民国元年为1912年。换算公式=公元纪年1、公历纪年=民国纪年2、民国纪年例题:民国34年为公历何年?A、1943年B、1945年C、1946年D、1947年B例题: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日历事从被国民政府推翻之日起就没有再翻动。定格于民国何年?A、27年B、37年C、38年D、39年C例题:北伐战争开始于民国何年?A、1
2、2年B、13年C、14年D、15年D1911(1912-1)-+1911(1912-1)【2008年宁夏文综卷,24】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A、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2008年海南卷,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A、己亥
3、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DB二、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及生肖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则用58-“年份数除以60的余数”后计算)。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如:2011年查万年历为辛卯年,算法为:天干年:(2011﹣3)÷10=200……8,按天干顺序数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第8位为辛。地支年:(2011﹣3)÷12=167……4,按地支顺序数到4,子、丑、寅、卯
4、。第4位为卯。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11年为辛卯年。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例题:按干支纪年法,新中国建立于何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那天出生的人属十二生肖中的何种生肖?A、庚寅年、虎B、丁丑年、牛C、癸酉年、虎D、己丑年、牛D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B三、庙号、谥号和年号的区别一、
5、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之特立名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二、谥号: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之称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隋炀
6、帝;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三、年号: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始于汉武帝。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玄烨在位年
7、号“康熙”,称康熙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隋文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唐明王(称唐玄宗李隆基)为谥号。例:《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A、谥号、年号、年号B、庙号、谥号、年号C、年号、谥号、庙号D、谥号、谥号、庙号B例:“孝文帝”、“唐太宗”、“康熙帝”分别由什么而得名?A、谥号、年号、年号B、庙号
8、、谥号、年号C、谥号、庙号、年号D、谥号、谥号、庙号C四、史学研究中何种证据、何种方法最有说服力?1、证据:越原始的证据、越直接的证据、越是历史见证者的说法越有(最有)说服力。2、方法:越新、越先进、越科学、越实事求是的方法越有(最有)说服力。3、口述史研究:离现在越近发生的历史事件越适合口述史研究。4、材料理解(解读或解释):对材料的理解(解释或解读)越实事求是、越全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