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545994
大小:6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28
《2020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章阅读 11.2 含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论名声叔本华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词,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
3、愈深奥,批评愈不易.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某人
4、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金玲译,有删改)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
5、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解析 第一句话要关注其前“因此”一词及其后的解释,第二句话要关注其前“然而”一词,及其后的论证.前句是结论句,后句是观点句.同时,第一句要把握关键词——“绝对价值”.要理解此句的潜台词:“
6、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或“有名声者并不具有价值”.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取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点击观看解答视频古代书院制度的成功创举我国的古代书院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它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在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传统的官学、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而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而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自书院出现,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平行发展的格局,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仍有排斥,但
7、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书院及其形成的书院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千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古代书院制度的主要成功创举首先是它开创了自由讲学的学术风气.所谓自由讲学,指不再严格地遵循传统的学术道统,而是致力于一种学术创发.而且在教学风格上不再遵循传统的“老师讲、弟子记”的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开始采用辩论、自学研讨等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个学术风气直到南宋时才开始,但这个方法未被普遍采用,而仅适合于大师之间的讲学.其次,它还开创了游学之风.当时学子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师承门户之见,
8、开始到处寻访名师,不远万里跟随名师学习.这种游学之风的盛行,也开创了学问与实际的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始成为一种学问风尚.它还开创了书院自治的风气.这源于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