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考能力培优练:能力四_含解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高考能力培优练能力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考试说明》呈现解题技巧归纳训练对点分布A卷B卷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1.明确简答与论证不同,不要面面俱到,有证有论,有探有究,逻辑要严密,分析与观点相关的论据
2、。1、41、42.亮明观点,思路清晰:“信则有,不信则无。”(1)赞同,分析其有利条件,带来的有利影响。(2)不赞同,分析其不利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2、32、3全真训练(A卷)(45分钟 100分)非选择题(共100分)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 乍得湖位于非洲中北部,湖面海拔281米,平均深度1.5米。乍得湖属于内流湖,但湖水却是淡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这种现象感到迷惑不解,因而被传成许多神话或奇谈。后来科学家发现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乍得湖东北部有一最低处海拔是155米的盆地。
3、材料二 乍得湖是世界上盛产螺旋藻的三大天然湖泊之一。营养和温度、光照是影响螺旋藻生长的重要因素。螺旋藻可食用,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具有减轻癌症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血脂等功效。材料三 乍得湖地区略图。(1)结合材料一,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乍得湖成为淡水湖的原因。(2)根据材料分析乍得湖盛产螺旋藻的有利条件。(3)你是否赞同乍得湖居民扩大螺旋藻生产?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思维素养】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答题思路第(3)题,是否赞同扩大螺旋藻生产赞同:分析其优势条件和带来的有利影响不赞同:分析其
4、不利条件和带来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内流湖泊水成为淡水的主要原因是水源交换多,结合水源的补给类型分析来水丰富,结合东北部海拔较低的盆地分析排水丰富。第(2)题,结合农业区位,自然区位主要从光照、温度和营养物质三方面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需求方面分析。第(3)题,赞同,主要分析扩大生产带来的有利影响;不赞同,主要分析扩大生产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1)乍得湖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区,湿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补给丰富;多条河流汇入,地表径流补给较多;东北部的盆地比乍得湖低很多,大量湖水通过地下径流源源不断
5、地往盆地渗流过去,盐分随之排出,故湖水盐分低,成为淡水。(2)纬度低,湖水较浅,光照强,湖水水温高;入湖河流携带泥沙多,营养丰富;螺旋藻食用和医用价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3)赞同:螺旋藻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扩大生产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扩大就业。不赞同:螺旋藻大量繁殖,导致水中缺氧,还会产生有毒成分,影响水质和鱼类生长。2.读某区域图(下图),回答问题。(24分)(1)图示铁路沿线地区被誉为“新能源走廊”。请说出其中一种可开发的新能源,并阐述其成因。(2)简析图示地区成为“古丝绸之路”和兰新铁路重要通道的区
6、位条件。(3)高原夏菜是利用西北高原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在高海拔地区生产的优质蔬菜。你认为图示地区能否大规模发展高原夏菜?试说明理由。(4)近年来,Q河流域通过综合治理使下游生态环境重现生机,你认为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思维素养】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答题思路第(3)题,能否大规模发展高原夏菜能:分析其优势条件和带来的有利影响不能:分析其不利条件和带来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及省区轮廓判断,图示铁路是兰新铁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新能源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分析风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风力大(冬季风大、昼夜
7、温差大)、地形两个角度分析。太阳能丰富主要从气候分析晴天多。第(2)题,交通线的区位分析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人口、聚落分布等。第(3)题,大力发展主要从其优势和带来的效益分析,不应大力发展则分析其不利条件和带来的不利影响。第(4)题,主要从调水、节水及调整农业结构三个角度分析。答案:(1)风能。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半年多大风;受地形影响,位于冬季风通道,风力大;昼夜温差大,气压变化剧烈。太阳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任选一种作答即可)(2)连接东西,地理位置优
8、越;地处山麓冲积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沿线多绿洲;是甘肃省人口、城镇的密集地区。(3)大力发展。理由: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可垦土地资源丰富;可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不应大力发展。理由:当地气候干旱,大规模种植将导致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加剧;当地劳动力不足。(4)上游山区保育植被,涵养水源;中游建设分水工程,直接为下游补充用水;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推广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