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全国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含解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1 荒漠化[2016海南地理卷,16—18,9分]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
2、合( )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4—5题。4.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农垦 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带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D.推广
3、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2013海南地理卷,18—20,9分]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6—8题。6.图示区域土地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7.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B.水分C.坡度D.温度8.如果乙地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2017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期中,16—17]“到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1993年的那场黑风暴,只看见天边远远地升起了一大片灰黄色的云雾,那片云雾就如故事中描写妖怪出山那般,以非常迅疾的速度遮天蔽日
4、地向我们村庄覆压过来。”据此完成9—10题。9.“黑风暴”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①大风 ②过度垦荒 ③破坏植被 ④气候干旱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0.我国最容易出现文中所描述现象的区域是( )A.塔里木盆地B.河西走廊C.河套平原D.青藏高原11.(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天山北侧,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海拔300—600米,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下图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及边缘绿洲分布状况。(1)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成因。(8分)(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有众多优良的冬季牧场,分析其冬季牧场形成的主要
5、原因。(8分)(3)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扩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危害。(8分)12.[2017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测试,36,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中,巴丹吉林沙漠以湖泊、奇峰、沙山等闻名于世。该地年降水量40—80mm,年蒸发量超过3000mm,沙漠中却有100多个湖泊,冬季不结冰。该地沙丘广布,最高可达5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沙丘内部较潮湿,沙丘顶部附近生长有较多的植物。2014年12月,该地寻找饮用水源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共开掘八口井,每昼夜近1万立方米的优质矿泉水喷涌而出。(1)分析巴丹吉林沙漠降水少的原因。(4分)(2)有学者认为该地
6、湖泊补给水源主要来自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试推测其依据。(6分)(3)试分析该地高大沙丘的形成原因。(8分)(4)你是否赞同在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1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7、(8分)(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考点2 水土流失[2018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13—14]江西省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结合江西省地图,完成14—15题。14.江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①山地丘陵面积较广 ②全年降水丰沛 ③土质疏松,多黄土 ④不合理的开垦与砍伐活动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15.水土流失给江西省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水旱灾害加剧B.湖泊淤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