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514395
大小:348.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6-26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学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学习目标】1.知道盐的定义。 2.说出常见盐的性质、用途。(重点、难点)3.掌握粗盐的提纯要领。(重点)【课前预习】一、知识回顾1.如何检验一瓶溶液的酸碱性?(至少用两种方法)二、教材预习自学课本第72页,完成第2题。2.现有下列物质:熟石灰、碳酸钠、氯化钠、碳酸钙、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稀盐酸等,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请按下列要求填空:农业中用来降低土壤酸性,改良土壤结构的是 ;可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用于造纸、玻璃、印染、洗涤剂的是 ;用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是 ;天安门前的汉白玉华表的主要成
2、分是 ;可消除公路积雪的盐是 。 自学课本第73页,完成第3~4题。3.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是指 ,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 。 4.Na2CO3俗称 ,它的水溶液显 ;NaHCO3俗称 。Na2CO3广泛应用于 、 、 和 的生产等;NaHCO3是 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可用于 。 【自主探究】知识点一:常见的盐【自学】通过阅读课本P72~P73掌握下列内容:盐:电离时生成离子和离子的化合物。如常见的盐:、、、、等。一、氯化钠1.氯化钠,俗名,是一种色颗粒状的固体,有
3、味,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性。。2.氯化钠的用途:⑴生活方面:生活中用于等,是重要的,被称为调味剂;⑵医疗方面:用氯化钠配制(质量分数为);⑶工业方面:用氯化钠为原料制取等;⑷农业方面:用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来;⑸交通方面:在冬天,用于。3.氯化钠的分布:、、、都蕴藏着氯化钠,通过或、等,可以蒸发除去水分,得到粗盐。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1、碳酸钠的化学式为,俗称、。碳酸钠是色粉末状的物质,溶于水,水溶液显性(所以碳酸钠俗称)。2、国化学家在改进纯碱的生产方面,曾作出杰出的贡献,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3、碳酸钠在工业上广泛用于、、和的生产等。4、碳酸氢
4、钠化学式为,俗称。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症的一种药剂。5、碳酸钙化学式为,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它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碳酸钙还用作医药剂。知识点二:粗盐提纯【实验探究】课本P87。粗盐提纯【阅读】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如、等)和不溶性杂质(如等)。1.探究名称:2.探究目的:为了得到较为纯净的氯化钠(精盐)3.探究步骤:⑴ :①称取2.5g粗盐,②量取5ml水。注意:逐匙加入并搅拌,到粗盐不再溶解。⑵ :注意:①一贴、二低、三
5、靠;②如果滤液浑浊应再过滤。⑶ :注意:①搅拌,目的是;②蒸发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⑷计算产率:4.进行误差分析:本实验中出现精盐产率偏低的原因正确的是 。①溶解时未充分搅拌;②蒸发时液体可能被溅出;③转移固体时氯化钠可能有洒落;④蒸发时水分未蒸干;⑤盐粒溅出蒸发皿;⑥过滤时液体滴到漏斗外。【评价与反思】在粗盐提纯实验中,四次使用玻璃棒,所起的作用分别是:①粗盐溶解时,使用玻璃棒,起作用;②过滤时,用玻璃棒,使液体沿玻璃棒缓缓流进过滤器;③蒸发时,用玻璃棒,防止。④用玻璃棒,称量回收,用它做转移固体的。【课堂练习】1.今年春节前,我省发生了
6、特大冰雪灾害,为确保道路畅通,交通部门使用了大量的氯化钠融雪剂。下列关于该融雪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氯化钠能融雪是因为其溶液的凝固点比水低B.氯化钠的大量使用会造成地下水污染C.使用氯化钠融雪,会加快钢铁桥梁的锈蚀D.使用大量氯化钠融雪,对公路周围农作物的生长无影响2.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食盐可用作调味品B熟石灰可用于改良碱性土壤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D盐酸可用于金属除锈3.家用碱面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其物质类别属于()A.酸B.盐C.碱D.氧化物4.下列常见盐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不合理的是()A.用亚硝酸钠腌制食品B.用硫酸铜精炼铜C.用纯碱
7、消耗面粉发酵生成的酸D.用食盐生产烧碱5.在一定条件下,下列转化不能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A.Fe2O3→FeCl2B.H2CO2→CO2C.CuCl2→CuD.Mg→MgO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1.掌握盐与盐、盐与酸、盐与碱之间能否反应。2.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否跟盐溶液反应。(重点、难点)3.记住盐的化学性质,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重点)4.通过本课时学习,认识量变到质变的具体事例,初步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时培养分析归纳能力。(难点)【课前预习】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