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499847
大小:30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6-25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3章 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济南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鉴定的过程。(重点、难点)②了解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血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观察和分析能力。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②通过讨论使学生逐渐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的观念课前准备:1、教学准备:教师 模拟血型鉴定,配制模拟血液及血清,分别装入滴瓶中并作标记备用,载玻片、吸管。另准备少量医用采血器、标准血清、消毒棉棒备用2、学生了解血型发现史,收集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施泰纳
2、的生平和事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4分钟【复习旧知】:1.血液的组成?2.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结构、功能、异常症状?3.如何正确血常规化验单?学生回忆、回答等,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复习旧知,强化知识,为新知铺垫。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情景展示(图片或多媒体):交通事故后,伤者被送往医院,需要紧急输血。让学生思考。引导同学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什么情况需要输血?怎么输?由学生生活事例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导入新课。合作探究体会发现血型的探究过程5分钟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很敬畏地看待血液,认为它是生命的源泉,并试图用血液来延年益寿或者
3、是挽救生命。1492年罗马教皇生病,喝了3个男孩子的血,结果连他在内4个人全部送了命。1616年,法国人丹尼斯首次把羊血输给一个病人,结果病人死亡。除此之外,许多医生在大量的输血临床实践中,发现有的病人在接受输血后,会突然出现发冷发热、头痛胸闷、呼吸紧迫和心脏衰竭等症状,甚至会死亡。也有的病人输血后,生命得救。提出问题 输血后有的人死亡,有的人却能得救,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多媒体展示:19世纪,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施泰纳发现:不同血液混合时会发生凝集现象。提示:凝集,不是凝固。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血型的发现:⑴红细胞凝集19世纪,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施泰纳在实验
4、中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凝结在一起,也就是发生了凝集现象;遇到另外一些人的血浆时,不会发凝集现象。②经进一步的研究,兰德施泰纳发现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是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是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智慧和结晶,更有激情和兴趣的投入到本课的学习。展示血液凝集现象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导入过渡】:如何利用这两种凝集素测定血腥呢?兰德施泰纳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如下规律:【背影知识】:血型A型标准血清(抗B凝集素)B型标准血清(抗A凝集素)A不凝集凝集B凝集不凝集AB
5、凝集凝集O不凝集不凝集我来动动手:学生阅读课本46页输血与血型并讨论:安全输血要研究血型系统,人类常见血型是怎样的?(答案:ABO血型系统:A型、B型、AB型和O型)想学生自己动手测定血型可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同时亦可激发学习兴趣。测测自己的血型12-18分钟引导:1.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血型?2.大家利用我们课前准备的材料可不可以测出自己的血型吗?应该怎么做?(提示: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血型鉴定的实验原理:根据凝集原与凝集素之间的免疫反应关系,用已知的凝集素(抗体)鉴定被检者红细胞上的未知凝集原(抗原)。趁热打铁甲、乙两人同去献血,甲的红细胞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与B
6、型血清不发生凝集;而乙的红细胞与A、B两种血清均不发生凝集。他们两人的血型是()A、甲为A型,乙为B型B、甲为AB型,乙为O型C、甲为B型,乙为O型D、甲为AB型,乙为A型过渡:血液作为生命的能源,神奇地支撑着我们的全部生活。我们的身上到底有多少血量呢?设计思路:先在载玻片的左边滴一滴A型血清,在右边滴入一滴B型血清,再把血样滴入左右两边,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再对照老师给的鉴定反应图片就知道某人的血型了。一组同学:我模拟甲,“我”的血液分别和A标准血清和B标准血清混合,发现和A标准血清发生了凝集反应,甲的血型应该是B型血。二组同学:我模拟乙,“我”的血液分别和A标准
7、血清和B标准血清混合,发现和A、B标准血清都发生了凝集反应,乙的血型应该是AB型血。三组同学:我模拟丙,“我”的血液分别和A标准血清和B标准血清混合,发现和A、B标准血清都不发生了凝集反应,丙的血型应该是O型血。四组同学:我模拟丁,“我”的血液分别和A标准血清和B标准血清混合,发现和B标准血清发生了凝集反应,丁的血型应该是A型血。答案展示:C①血量占体重的7%--8%。②一次性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1200——1500毫升),就会有生命危险。必须输血治疗。阅读课本47页“分析讨论”和表3.3—1,完成讨论题:使学生真正掌握抽象的知识有助于理解学习。结合学生实际
8、,自然过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