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483888
大小:2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6-24
《教学反思论文-如何写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写教学反思一、教师教学反思的内涵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反思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教学反思的类型一说:1.一是回顾式(retrospection)反思。2.二是深思熟虑式(Deliberation)反思。3.三是解放式(emancipatio
2、n)反思。4.四是行动中(Reflection-in–Action)反思。5.五是觉察意识式(Consciousawareness)反思。二说:(行前思——行中思——行后思)教学反思的类型2:●“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
3、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三、教学反思的特征:1.首先表现为自觉性。断地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2.其次表现为超越型。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3.个性化。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
4、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四、教学反思的水平1.教学技术水平;2.原因分析水平;3.价值判断水平五、一线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解1.利用问卷法以及访谈法来了解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看法。有两种观点:(1)经验回顾总结观(81.3);(2)问题解决发展观(18.1)2.教学反思内容的指向指向1—课堂教学指向指向2—学生发展指向指向3—教师发展指向指向4—教育改革指向指向5—人际关系指向六、教学反思的方法:第一,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
5、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第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七、教学反思的写作——课后反思(一
6、)教师如何记反思日记1.写反思日记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以及学生的发展2.写反思日记的基本原则(1)问题性原则;(2)具体化原则;(3)评价性原则3.反思日记的内容:“有感而发、有感而记”(1)案例式:Whatto(教学成功之处、遗憾之处具体事例)Whyto(为什么发生?寻求多种原因)Howto(采取何种策略解决?效果如何?)有自己的分析,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证据的支持(理论的或实践的)(2)从构成教学的要素的角度考虑:A对教学目的的分析B对学生的分析C对教材的分析D对教学设计的分析E对教学方法的分析(二)几点提示
7、1.题目的确定:要新颖、重点突出、能够抓人2.内容的选择:要有新意、要突出重点指向明确3.行文要求:要围绕重点分项阐述、逻辑性强、语句通顺教学反思是教师执行课时计划后的及时总结,是课堂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体现,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的重要依据。通过写教学反思,可以不断地积累素材,反思得失,寻找良策,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也达到了深化思维、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目的。好的教学反思应体现以下五点:1、成功点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抓住教学中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成功点,及时记录下来,坚持不懈,就能串起教学的闪光珠链。2、失
8、误点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善教者难避其失。如实记下失误点,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就能使教学:“长善而教其失”。3、疑惑点教学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当堂提出的与课外知识相关的问题,老师未必能当堂一一作答,出现“卡壳”现象势必难免,这种“教然后知困”值得一记,以便钻研。4、思维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