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一章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知识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为什么大学生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的未来起什么作用?从而自觉的搞好个人生涯规划。教学重点:1、职业生涯理论2、人格与环境3、职业生涯的作用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80*365=2920029200*24=700800700800*60=4204800042048000*60=2522880000这么几行的算式有什么含义?它们是著名作家冰心在80岁生日时所做的算术题,测度自己已经走过的岁月.如果我们也假定自己活到80岁,那么这29
2、200天、700800小时、42048000分钟、2522880000秒,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库存,是我们生命的长度!降生到世间,我们已经度过了将近20个春秋寒暑,是否也像像冰心前辈那样盘点过自己的生命?你不妨拿起笔来算一算,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提取了多少分秒?多少时日?我们生命的库存还有多少?生命之可贵,或许正在于它短暂,在于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不可能重来.为了一次春游,我们会计划准备,什么时候该去买票了,该穿、该带什么衣服,该准备多少零钱,不能忘记了带相机……那么,对于宝贵的人生旅途,难道我们能随随便便、浑浑噩噩走过?难道我
3、们不应该精心地计划,努力追寻生命的意义,丰富生命的内容,提升生命的质量?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努力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们无法使过去的时光逆转,却可以努力的把握现在和将来.如何拓展?如何把握?生涯规划,就是摆在你面前的一把魔钥.拥有了它,代表你拥有了正视人生的积极态度,拥有了理性科学的行动方法.你也许不能成就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你一定可以微笑着回首往事,拥抱属于自己的成功、属于自己的丰富人生!生涯与生涯规划生涯是什么?它与职业是同义的吗?生涯规划就是职业设计吗?在拿到这本书学习本课程的时候,看着”生涯规划”的标题,你一定会产生这
4、样的疑问.确实,解读“生涯”一词的含义,是我们这门课程不可或缺的第一步,这将会使我们对于“生涯规划”的理解获得更为广泛而深刻的视野。“生涯”一词出于两千多年前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里,生为生命,涯为边际、极限。庄子前半句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生涯就是我们每个人有限的全部人生历程。“生涯”所对应的英语单词是“career”。它最初的含义是“两轮马车”,引申为“道路”、“轨道”、“轨迹”34,后来发展成为人的一生的事业历程。这种事业不是暂时性的工作,而且毕生从事的、自己感到有意义的职业。由此可见,从一
5、般意义上来说,“生涯”一词包含的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在西方,“生涯”强调从事职业的过程。同时,它强调这不是一般的职业,而是一个人终生孜孜追求的事业,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人生的意义。生涯与职业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两者并不等同。具体到我们这门课程中的“生涯”,更是有着寓意深刻的内涵。在此,我们不妨追溯一下这个领域并不悠久的发展历史,看看最初的“职业指导”是如何发展成为“生涯规划”、“生涯发展”的。1909年,“职业指导之父”——美国的帕森斯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这本书告诉人们,不要只是“找工作”,而是要“选择职业”。从此,职业选择日渐成为一
6、个广受关注的领域,现代心理学的以展,也为职业选择和职业指导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工具。数十年中,职业指导主要针对即将进入职场以及面临职业转换的人们,为他们提供相关资讯,提供分析测试,帮助他们作出职业决定,实现“人职匹配”。1950年代后,随着职业形势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心理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日渐感到,不能用孤立和静态的视角来看待职业选择选择问题。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职位的需要也不可能像从前那样很少变化,所以,“人职匹配”并非如同“一个萝卜一个坑”那样清晰和固定。选择职业
7、不仅是选择一种工作,而且还是选择一种生活形态。职业的选择与人们的其它活动如教育、家庭生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角色是人的多重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职业指导不仅仅是帮助人们选择职业,更应该关注每个人内在的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等等。于是,“生涯”的理念被引进来,取代了原来较为狭隘的“职业”概念。美国生涯理论学者施恩在1978年明确指出,生涯的广度,即人生的生命历程,是由三个旋律交织、激荡而成的,它包括:工作、职业或事业;情感、婚姻或家庭;个人的自我成长历程和身心发展。原先的“职业选择”课题被超越了,成为涵盖所以职
8、前职后生活的“生涯发展”领域,生涯规划就是其中重要而关键的一环。在20世纪初,我国也出现了富有成效的职业指导实践,产生了一些在当时世界上堪称先进的理论思想。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先生提出,不仅要“使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