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ppt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ppt

ID:56433448

大小:697.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0-06-18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ppt_第1页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ppt_第2页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ppt_第3页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ppt_第4页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节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一、基本特征二、金牛山人及其文化三、大茘人及其文化四、许家窑人及其文化五、丁村人及其文化六、其他中期遗存一、基本特征1、起迄年代:20万—5万年。2、主要代表:金牛山人、大茘人、许家窑人、丁村人等。3、人类性状:具有直立人到晚期智人之间的过渡性质,如:头骨壁、眉弓、额骨、上颌、吻部前突程度等。4、石器制作技术:修理台面技术广泛运用;出现指垫法。5、石器种类:进一步增多;功能进一步分化。6、地方性特征愈来愈明显,贾兰坡认为,在华北至少可分为两个文化传统:以大型石器为特征的“匼河—丁村

2、系”;以小型石器为主的“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7、骨器的制造和运用进一步发展。8、用火较为普遍。已发明人工取火?9、埋葬死者的习俗形成。金牛山人及其文化遗址发现时间:1974年。人骨发现时间:1984年。工作单位与发现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1975、1976年发掘石器和动物化石。北京大学1984年实习发现人骨化石。位置:辽宁营口永安乡西田屯村西一孤山上。发现内容:人类化石:1个完整头骨及脊椎骨、肋骨、尺骨、髋骨等。全部人骨属于一个3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命名为“金牛山人”。“智猿人”?

3、“早期智人”?脑量:1390毫升。金牛山人及其文化文化遗物:大量石器,器体很小;石料均为石英。制作技术:砸击法、锤击法为主。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核、石片等。用火痕迹:灰烬、木炭、烧骨、红烧土块等。动物化石:哺乳动物20多种,其中肿骨大角鹿、剑齿虎、赤鹿等为中更新世灭绝种;还有棕熊、变种狼、翁氏兔、梅氏犀、硕猕猴、葛氏斑鹿、大河狸等。气候环境: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周围还有一定水域。年代:铀系法测定:23万年;与动物化石相符,为中更新世末期之前。大茘人及其文化人骨发现时间:1978年。遗址发掘:

4、1978—1980年两次发掘。工作单位与发现人:陕西省地质队、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陕西省考古所等。位置:陕西省大茘县解放村甜水沟第三阶地砾石层中。发现内容:人类化石:一个30岁左右男性个体的完整头骨,特征:吻部后缩、颧骨细弱、颞骨呈圆鳞状,脑量1120毫升。大茘人及其文化文化遗物:石器约600件,器体均较小,多在3厘米以下;石料多为石英岩,次为燧石和石英。制作技术:石片器较多,锤击法为主,偶见砸击法。器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动物化石:哺乳动物20多种,有肿骨大角鹿、

5、古菱齿象、斑鹿、犀、马、水牛、鸵鸟、河狸等。孢粉:蒿、菊、黎等耐寒草本植物;松、柏、云杉等针叶树种;未见阔叶树种。气候环境:较今干旱凉爽。年代:中更新世晚期,约15万年。许家窑人及其文化工作时间:1974年发现,1976—1978年发掘。工作单位与发现人:首先由贾兰坡先生调查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西省考古所等进行发掘。位置: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之间,桑干河支流梨义沟西岸,古大同湖东边。发现内容:人类化石:头顶骨12块,两件较完整,两块枕骨、一块左上颌骨及其他牙齿

6、、碎骨共20件。特征: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类型。许家窑人及其文化文化遗物:石制品约2万余件,器体均较小,多在4厘米以下;石料多为石英,次为燧石、玛瑙、石英岩和砂岩等。制作技术:打片主要用锤击法为主,少量砸击法。修理用锤击法。器型主要组合有:石球、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砍砸器较少。发现大量石球是最大特点。与北京人、大茘人属于同一文化传统,与同时代的丁村人大相径庭。此外还有骨角器多件。动物化石:动物20多种,有狼、披毛犀、诺氏古菱齿象、野马、野驴、河套大角鹿、赤鹿、原始牛、普氏羚羊、扭角羚、野猪、虎

7、、鸵鸟等。属萨拉乌苏动物群,为晚更新世常见动物,大多适合寒冷气候,多见于末次冰期中,属于里斯冰期或庐山冰期的最后阶段。气候环境:年均温较今稍低。年代:铀系法测年为10.4~12.5万年。丁村人及其文化工作时间:1953年发现,1954、1976、1977年三次发掘。工作单位与发现人:工人挖沙发现化石,山西省文管会派王择义进行调查,山西省考古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建、吴新智等进行发掘。位置:山西省襄汾县城南汾河岸边三级阶地砂砾层中。发现内容:人类化石:牙齿3颗、2岁小儿头顶骨碎片1块。特征

8、: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过渡形态。门齿呈铲形,顶骨可见印加缝。丁村人及其文化文化遗物:地点属近距离搬运型,石制品约3000多件,毛坯多为大石片;石料多为角页岩为主(95%),小部分砂岩、石灰岩、燧石、石英、闪长岩等。石片、石核较多,加工成器者仅6.6%,表明这里可能为一石器制造场。制作技术:打片主要用硬锤锤击法或碰砧法。石片宽大于长,石片角在1100以上,打击点粗大散漫,放射线稀疏,半锥体大而常见双锥,石片疤浅平。台面有修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