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40674
大小:34.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7-12-20
《高二历史必修3学案(带答案和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二历史必修3学案(带答案和解释)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那几个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主张有哪些?1孔子成就:(1)主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2)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从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死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诗》、《书》、《礼》、《乐》、《易》及《春秋》被称为六经,为儒家经典。2孟子的主要主张:提倡“仁政”学说;提出“君轻民贵”——早期民本思想的思想基础3荀子的主张:吸收各家
2、思想的精华,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答案】孟子继承并发挥孔子的“德政”思想,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统治者要善待百姓;荀子深入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二、老庄之学1道家代表及特点:(1)代表:老子与庄子。(2)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1)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2)蕴含着朴素的辩
3、证法思想。(3)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4)其思想通过《老子》一书留传下。3庄子:(1)主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2)其思想体现在《庄子》一书中。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从而达到政治上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如此方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这实际上就是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老子曾警告统治者不要过分威逼百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三、法家思想1李俚变法:(1)奖励耕战:推行“尽
4、地力之教”;创立“平籴法”;推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2)实施严刑峻法: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3)《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2商鞅变法的内容:(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等级。(2)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3)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4)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编户制和连坐告奸。(6)燔诗书,明法令,以吏为师。3韩非:(1)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3)用“参验”的方法检
5、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哪一种思想统治者比较受人推崇?为什么?【答案】法家思想。这种思想与当时诸侯加强中央集权,壮大自己势力,以便在争霸战争中处于优势的要求相吻合。四、墨家的主张1墨家的基本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2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1)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是“三表”法。(2)建立“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3)通过类比的归纳形式说明万物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归纳推理的方法论
6、基础。3墨家学派的发展:(1)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称之为“墨辩”学派,即后期墨学。(2)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失传。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人民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引。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引自《论语》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8、。”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探究拓展】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为系统的“仁政”学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