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40158
大小:3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2-20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几点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的几点反思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
2、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在上学期的集体教学备课中,我认真思索并设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课,但是在上完课后还是暴露了一些不足,对一些问题感到疑惑,通过评课,听取各位老师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将做了以下几点反思:问题1:比例意义的强调不到位反思:这个问题是我在后面的复习中发现的问题。其实本节主要是概念教学,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过程直接将概念教给学生,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死记硬背,模式照搬,而非真正意义上理解比例,认识比例。我在教学中虽然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探究思考的过程,但
3、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做的不够好,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没有给他们时间思考理解,从而导致少数学生在后面复习中对比例的比值是多少不理解。问题2:课堂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反思: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在前面由情景导入引出比例的意义后,我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出发,增设了一个问题,即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意在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想法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许是教学引导的不到位,学生的反应不是很好,但是对于已经提出的问题,又不得不解决,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拓展中耗费的时间较长,从而导致时间不够,前松后紧。
4、具体教学情境:1、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题。 先出示教材上的四幅图,请同学说说图的内容。找一找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再出示四面国旗长、宽的尺寸。 师:选择其中两面国旗(例如操场和教室的国旗),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问:根据求出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边总结边板书: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 2.4∶1.6=60∶40 师: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4.5/2.7=10/6请同学们很
5、快地把黑板上我们写出的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 (2)引导概括比例的意义。同学们,老师刚才写出的这些式子叫做比例,那么谁能用一句话把比例的意义总结出来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比例的意义。) 比例: 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3)举例剖析比例意义。判断。举一个反例:那么2:3和6:4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
6、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比值求出来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5/6,35:42=5/6,所以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强调:比例的两种写法a比的形式b分数的形式提问:观察大屏幕,你还能说出哪些比例吗?(宽与长的比值、长与长和宽与宽的比值。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要多角度、多方位)问题3:课堂容量有点大反
7、思:课堂容量有点大,直接导致学生课堂练习时间减少。这样在最求高效的同时是喂饱了尖子生,但是不利于中下等学生知识的掌握。学的不扎实,自然在后面的学习中就会反复出现错误,不能从本质上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将拓展(7)作为一个例题在习题课进行仔细讲解。具体教学情境:(4)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
8、5)反馈训练:。 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