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化学――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ppt

环境与化学――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ppt

ID:56383257

大小:1.02 MB

页数:90页

时间:2020-06-14

环境与化学――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ppt_第1页
环境与化学――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ppt_第2页
环境与化学――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ppt_第3页
环境与化学――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ppt_第4页
环境与化学――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境与化学――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环境与化学——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8.1环境与文明8.2大气环境化学8.3水体环境化学8.4土壤环境化学与固体废弃物的治理第一节环境与文明EnvironmentandCivilization一、环境的概念人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地质环境(矿藏、自然遗址等)、土壤、大气、水体(海洋、湖泊、河流等);生物环境(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等);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商业环境;聚落环境;文教环境;卫生环境;旅游环境等。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等

2、,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即称为生态平衡。全球环境结构配置及其相互关系:圈层性;地带性;节律性;等级性;稳定性和变异性。圈层性:地球表面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气候带依次为:相应的土壤和植被带为:节律性::等级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环境结构具有: 相对的稳定性;永久的变异性;有限的调节能力。拥有文明存在的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行星、生物圈、适当的体积和重量、适当的运转条件、磁场强度、丰富的元素)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持其有限的调节力!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文明与环境的关系1.文明产生的环境条件:华夏文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尼罗

3、河流域;古印度文明——恒河流域。两河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2.文明消失的教训:西亚文明的消失;玛雅文明的背影;中国西部文明的消失和经济中心的南移3。文明对环境的冲击: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农业发展=>人口增加=>生物圈结构的变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服饰的需求=>对环境产生的压力=>棉、麻、毛皮、丝绸、金银饰、宝石玉器;居住环境的改善、交通进步、化石燃料的使用;4.环境与文明的失调:人类由对自然的崇拜——古代的图腾崇拜对自然的征服——从火的发明到现代科技的进步对自然的过渡征服——人定胜天的理念及其行为对环境的破坏——严重破坏

4、生态环境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界的报复:20世纪上叶半发生的著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1932年12月比利时发生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SO2,氟化物,微粒);1943年5月到10月美国落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SO2:1.34ppm,CO,Nox,O3,醛类);1948年10月发生在美国的多诺拉烟雾事件(SO2);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微粒:4500微克/米3);1955年日本四日市的哮喘事件(重金属微粒,SO2);1953年日本的水俣病事件;1968年日本的农药污染米糠油事件;1955年日本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痛痛病事件;全球

5、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严重;淡水资源枯竭和恶化;固体废物弃置;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锐减;土壤退化和沙漠化;资源匮乏。当前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严重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AtmosphericEnvironmentalChemistry第二节大气环境化学常量气体:N278.1%;O221.0%;Ar20.9%;CO20.03%;H2O1-3%;微量气体:<0.002%Ne2;He2;CH4;Kr2;H2;Xe2;NO;SO2;NO2;O3;CO;NH3大量(SO2,NOx,Ox),微量污染物(CO

6、2,CH4,CFCs)和不稳定的自由基。‘大气’的气体组成颗粒物Particles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卤化物有机化合物大气污染物成分:放射性物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碳、氢、氧化合物光化学氧化剂对流层的结构及特征大气圈的最低一层,占整个大气圈质量的80%~95%;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升温由地表蒸发而致;对人类的影响最大,通常的大气污染就在该层;直接与水圈、岩石圈靠近。对流层中空气的对流有水平(纬度高低差异以及温度高低差异所致)和垂直(地表的热辐射所致)两种方式。大气主要成分及温度分布大气中的污染源:人为源燃料的燃烧;工业排放

7、;固体废弃物的燃烧;农业排放。大气中的污染源:自然源天然尘埃(风沙、土壤颗粒物);森林和草原大火(形成CO,CO2,NOx,SOx,CHx);火山活动(形成SOx,H2O,SO42-);森林释放(CHx);海浪飞沫(SO42-和SO32-)。主要的大气污染及其原因大气污染的指标:总悬浮颗粒物(TSP);SOx;CO;NOx;可吸入颗粒物(PM10);光化学氧化剂:O3、H2O2颗粒物的污染降尘——直径大于10μm;飘尘——直径小于10μm;超细颗粒物——直径为2.5μm;总悬浮固体——o.1—100μm的颗粒物的总称。颗粒物对人体健

8、康有害,尤以超细颗粒物(又称飘尘,最容易被生物体吸入)的危害最大。颗粒物主要来自工业锅炉和家用煤炉燃烧所排放的烟尘。空气中颗粒物的危害作用遮挡阳光,使气温降低,或形成冷凝核心,使云雾和雨水众多,影响气候,使可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增加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