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340871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12
《浅谈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摘要课程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反映,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对教育质量产生深远的重大影响。关键词课程意识课程管理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课程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总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反映,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对教育质量产生深远的重
2、大影响。我国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利主体地位,从而为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确保教育的高质量和适应性提供了制度保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明确规定了国家课程的门类、总课时和课时分配比例,同时又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留出一定课时,这样的计划需要相应的课程管理政策。规划、设计国家课程的权利主体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但国家课程要落到实处,没有地方一级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是难以得到有效实施的。同样,地方课程的权利主体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有指导和监控
3、的责任;校本课程的权利主体是学校,但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有指导和监控的责任。所有课程计划只有到学校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所以,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对于确保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以及一些中小学自觉不自觉地把与升学有关的科目看得特别重要,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基础教育课程的整体价值面临被肢解的危险,这些所谓的“副科”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了。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上
4、有政策,下有对策,”把自身置于上级政策的对立面。有的学校甚至有三套课程表,一套是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用的,一套是供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检查的,第三套是学校课堂里实实在在的课程运行表。学校教育的重心本末倒置了,因为它只关注考试,而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次要的地位。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否端正从课程管理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上能充分体现。从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应试教育转向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追求升学率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办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矛盾。其实,追求升学率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背道而驰的,要看你以什么方式追求
5、升学率,如果是通过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而达成的升学率提高是我们主张的,如果仅仅是通过违背国家课程管理计划,盲目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数量,侵占非考试科目课时数量,弱化非考试科目课程标准,占用学生自习时间甚至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和午休时间,以牺牲学生健康与和谐发展为代价的升学率提高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进行的如何关键在于校长,校长的课程管理意识和其产生的行为直接决定着各项课程在学校的实施状况,也决定了我们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创建课程结构,即保证三级课
6、程计划的实现。二是进行教学研究,即保证课程标准的实现。三级课程要求达成的目标多样化、复杂化,它确立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项目标,如何对多项目标达成进行监控、评价需要更多的教学研究,要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办法。三是提供研究平台,即保证课程在问题不断呈现与解决中获得成功。在课程改革中展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被理解为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应被视为是整个教师群体的组织行为。这些组织行为自然需要管理者提供一定的研究平台,比如教师集体讨论需要时间,外出学习需要组织安排,课题研究
7、需要经费投入等等,没有研究平台,课程改革就只能期待教师个人的自觉了。总之,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应该包括从课程计划编制到实施,展开以及最后评价的全过程。真正将课程计划落在实处的是教师,每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受课程意识指导,教师要提高课程意识,自觉地意识到教师个体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和所授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主动实现课程价值,达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要确立系统的、实践的、开放的、动态的课程观。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妥善处理好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进步及科技发展的关系,缺
8、乏课程意识的教学,看不到教材和教学方法之外的东西,使教学工作辛苦却常常游离于教学的真正意义之外。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改变,最后体现的就是对教师课程意识的转变从而达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的科学的课程意识是指:第一,明确的目标意识。站在学生本位的立场上制定三维目标,并通过教学过程达成目标。第二,强烈的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一是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善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