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325062
大小:1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11
《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师生互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互动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羽翼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师生互动关键在于教师。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师生互动? 1.正确把握语文课堂有效师生互动的特点 (1)教育性 师生间互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师生互动的内容、形
2、式都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 (2)交互性和连续性 互动是一种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互动中的双方总是基于对方的行为来作出自己的反应。在师生互动中,一方面,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往往是依据教师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儿童的行为同样会对教师产生很大影响,构成师生影响的双向交互性。而且,这种影响是连续循环的,表现为一个既交互又链状的循环过程。师生互动是可控、可调的。教师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地调整彼此特别是自己的行为,从而有意识地营造与建构积极、适宜的师生互动,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组织化和非组织化相结合
3、 就表现形态而言,师生互动具有明显的组织化特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内容与预期目标,是为完成特定教育任务而有意识地开展的。 (4)非一一对称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师生不能同时互动的状况,即教者的一个教学举措实施之后并未能在学生中引起积极反馈,而呈现出“哑然”。这就是师生互动非一一对称性特点的体现。 2.利用差异,挖掘课堂有效互动的资源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教育环境、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这个差异包括个体间的差异和个体内的差异,反映在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和认知风格等
4、方面。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学生虽同处于一个教室,接收的是同样的信息,但师生互动中也含有不均等的成分,如教师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往往适合某些学生,而不适合另一些学生。这种师生互动的差异客观上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学习的过程和效果,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只有在教学中照顾差异,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上的不
5、同要求,使“教”和“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教”更好地为每个学生的“学”服务。因此,教学要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强调个别指导。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把他们分为低、中、高三层。对其分层绝非为每个学生贴上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选择、确定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任务和评价,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如在教学中指导学法,对基础差的学生以模仿性学习为主,对基础好的学生以创造性学习为主,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3.兴趣激发,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源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
6、设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师生互动。 4.师生共同教学,追求教学的“合力效应” 、“合力效应”是群体意识在行为上的积极反映。成功的语文教学活动应使教与学保持最大的一致性,以达到互动的最佳效能。语文教师是教学“策动力”的主体,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导演”,对实现教学“合力效应”起重要作用。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老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教学变得沉闷死板,学生感到压抑无趣。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定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使教学“动起来”。 为了
7、开展共同教学,实现“合力效应”,促成师生互动,语文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目标的效度和期望值。教师不断挖掘并向学生展示语文学科特有的魅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目的和语文学习价值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它和个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使学生自觉地将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目标,将群体目标内化为个体目标。(二)强化自身魅力,形成“晶核”效应。教师应以高尚的思想品格、渊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杰出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为此,教师需通过不断学习,不停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会受到学
8、生敬佩,赢得学生信赖,让学生自觉地配合自己,形成教学合力。(三)强化师生间的沟通、反馈和协调。教师需学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教学,并及时消除教学隔阂,化解教学矛盾,使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四)创设和谐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