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270404
大小:75.5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6-05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自主学习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臣未之闻也”呢?参考答案: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闻也”回避了这个问题。这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无以,则王乎”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2.诗云:“他人有心
2、,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气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参考答案: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游说的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爱的表现,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3.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
3、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这是因为齐宣王心理上以为行王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恩、制产还有什么效果。于是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又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谕,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宣王既已做到了“爱物”,那么推恩、性仁政的事不是
4、比较容易了吗?“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4.“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宣王去“大欲”的?参考答案: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有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之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1用心爱心专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