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现代叙事学.doc

懂点现代叙事学.doc

ID:56241570

大小:3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3

懂点现代叙事学.doc_第1页
懂点现代叙事学.doc_第2页
懂点现代叙事学.doc_第3页
懂点现代叙事学.doc_第4页
懂点现代叙事学.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懂点现代叙事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懂点现代叙事学,文学类作品轻松读一、叙事学在高考中的体现虽然高考阅读并不考查现代叙事学的相关概念,但是,从近年高考语文卷实际情况看,在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作品阅读测试中,或隐或显地涉及到现代叙事学的相关原理。在题目设置中明显指向“叙事”相关常识的如: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8年新课标I卷,小说《赵一曼同志》)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2015年浙江,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2014年浙江,小说《走眼》

2、)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2011年浙江,小说《第9车厢》)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010年浙江,散文《静流》)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2008年浙江,小说《乌米》)2018年新课标I卷第4题大量出现了“陌生化”“切入”“时空”等大量文本叙事学用语。在答案或答题过程中需要作“叙事”分析的如: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17年新课标

3、I卷)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7年江苏卷,小说《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6年全国II卷,小说《战争》)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答案第三个要点是: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2016年浙江,散文《母亲》)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2015年浙江,小说《捡烂纸的老头》)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2013年浙江,散文《牛铃叮当》)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2012年浙江,散文《母亲的中药铺》)无论

4、考题是否涉及叙事学知识,如果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自觉自如地运用“叙事”的相关原理,答题的角度会更多、更合理,分析表达的准确性、专业性会更强。二、四角度入手,巧解文学作品阅读题1.从叙述者、叙述视角还原、体悟简单地说,叙述者是指在叙事文中“讲故事”的人;叙述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状态下,叙述者好像是上帝,他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的身世心理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状态下,叙述者或退居故事中某个人物身后,让这个人物担当小说叙述者的角色,比如《祝福》中的“我”,《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只能表现他们所能观察到的情

5、形,或如摄像一样,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联系到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一般是有限视角,第三人称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视角。《捡烂纸的老头》《母亲》均为第三人称叙事,表面上看,属于全知视角,事实上叙述者在叙事过程中也大致体现全知的角色,但都有“限制”。比如《捡烂纸的老头》实际上使用的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对老头的叙述描写,基本上是展现店里大家能够看到的情形,对于他的身世,特别是最后一笔“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叙述者似乎自己也不知道。这样人物显得神秘、朦胧而不可接近,小说就有了艺术张力。考题中

6、的“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也就成了值得探究的核心问题。而解答此题时,突破叙述者的“限制”,进行联想,还原老头的生活与心理,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比如《母亲》,作为一篇回忆性、怀念性的散文,通常应该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但是本文的核心故事特别是三次对话的叙述完全是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除了“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一句透露作者与母亲的关系之外,似乎并没有表达作者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而用了全知视角之后,却又在三次对话的同时三次强调“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对母亲为什么“不能去”的心理似乎也不明白。特别是结尾:“

7、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作者只是以母亲的举动来收束,似乎叙述者对此也难以理解。这样,高考考查题“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才是有价值的。解答此题,就要立足于母亲的言行举止,在看似冷峻的叙述中还原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倾向,这样才不会脱离作品而作抽象的评价。2.从叙事频率、节奏、结构角度解析叙事频率体现的是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比如《母亲》一文中,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从叙事频率的角度,可以看出“出现了三次”之于表现人物心理、结构效果和主旨表达,具有

8、渲染和强调突出的作用。叙事节奏即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场景、概要、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