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231550
大小:137.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3-22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科考试大纲I.考试性质广东省普通高中物理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组成部分,是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考核报考文科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考生物理科学习情况的水平测试。II.命题指导思想命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本大纲为依据,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2、以有利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Ⅲ.考试的能力要求物理科学业水平考试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测试为主导,检测考生的物理科学基本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简单的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3.信息获取能力能从课内外材料中获取相关
3、的物理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简单物理学问题。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物理学新进展以及物理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4.实验与探究能力能独立地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沦,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IV.考试范围、考试内容与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及广东省教育厅2008年公布的《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广东省普通高中物理科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如下:考试范围
4、物理1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物理2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机械能和能源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选修1—1电磁现象与规律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下表中用字母I、Ⅱ标出。I、Ⅱ的含义如下:I.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相当。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考试内容及要求主题内容要求说明运动的描述参考系、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IⅡⅡ相互作用与
5、运动规律滑动摩擦、静摩擦、动摩擦因数形变、弹性、胡克定律矢量和标量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超重和失重IIIIIIIII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IIIII斜抛运动只作定性离心现象I机械能和能源功和功率动能、动能定理及其应用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能量守恒与能量转化和转移IIIIIIII主题内容要求说明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IIII电磁现象与规律物质的微观模型、电荷守恒定律、静电现象点电荷间的相互作
6、用规律电场、电场线和电场强度磁场、磁感线、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安培力洛伦兹力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应用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IIIIIIIII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有关电磁领域重大技术发明发电机、电动机及其应用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电磁波及其应用IIII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常见家用电器、节约用电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及其应用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III单位制中学物理中涉及到的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和其他有关物理量的单位I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单位符号实验与探究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实验六:验证
7、机械能守恒定律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测力计、灵敏电流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实验七:研究影响通电导体所受磁场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八:传感器的简单使用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3.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间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