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17446
大小:3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2-20
《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问题和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问题和建议 摘要:当前,流通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培训市场相对混乱无序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困此,提出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流通人才培训体系、整合产学研资源培养各级各类流通应用型人才、创新流通业人才培养模式、关注流通业人才国际化等对策建议,旨在提升流通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关键词:流通业;人才培养;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32-03完善和加快培养现代流通业人才,推进现代流通业发展,有利于我国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2、展。一、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基本评价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近年来现代流通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已经形成了由多种培训主体、多种培训渠道,以及多种层次、多种规格、多种类型多种模式构成的的社会化立体式流通人才培训体系。但是在人才培养中仍然要面对以下问题。(一)现代流通业人才结构不合理11现代流通业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熟悉计划经济和计划管理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并且懂得现代流通企业管理的人才少,现代流通业人才资源知识结构矛盾突出;擅长传统批零业务的人才多,擅长期货交易等创新业务的人才少,现代流通业人才资源能力素质结构矛盾突出;具有传统长线专业
3、教育背景的人才多,具有新兴高新技术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少,现代流通业人才资源专业结构矛盾突出;中初级低学历人才多,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少,人才资源学历结构矛盾突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外资企业人才多,国有企业人才少,人才资源职业结构矛盾突出。总之,现代流通业人才队伍总体能力和水平与流通业大发展的差距巨大。(二)各地现代流通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尚不能适应发展带来的新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流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还不健全。有的行业协会虽与政府机构脱了钩,但官办色彩仍然较浓,已经成立的一些行业协会也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其今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
4、赖政府的扶持。二是从总体上看,各种流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数量少、规模小、影响力十分有限。(三)现代流通业人才的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1.教育和培训市场鱼龙混杂11由于培训市场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不高,加之培训业的快速发展和业内巨额利润,导致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在资质、授课能力、研发、就业服务等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教育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在教育培训市场中,无研发能力、无自有课程、无固定师资、无教材的培训机构不少,一些培训机构的培训课程粗制滥造、教材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还有培训机构夸大培训师的资历和能力。更有甚者,一些培训机构对受训人员虚假宣传,骗取受
5、训人员培训费,造成受训人员上当受骗,给社会培训机构造成了强烈的负面印象。2.流通企业人才内部培训相对滞后流通行业企业在对其自身员工的人才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培训的内容、方式等与企业外部社会机构培训大同小异,停留在一些操作性和概念性的层面,没有结合现代流通业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培养紧缺缺的人才,行动较为盲目。在着眼于未来企业可持续发展,前瞻性、国际化视野培养人才方面也非常滞后。3.学历教育的培养方式与实战结合不够11大专院校开设了不少流通类专业,以培养中高级管理和运营人才。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现实理论功底相对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并且很容
6、易理论脱离实际。此外,高校现代流通业专业开设的还不多,不仅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有限,而且培养周期长,加之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一段实习和适应学习的过程,很难满足现代流通业对专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4.执业资格认证模式尚未普及这种方式是一种较为现实理想的培养模式,受训人员和用人单位都能广泛接受,但目前在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中这类培养模式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大面积推广普及,影响力不大。二、完善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一)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流通人才培训体系对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而言,要统筹兼顾、明确分工、各有侧重,同时发挥两个渠道的功能,力争又快又好地为现代流通
7、业大发展输送合格人才。1.学历教育11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强化学历教育。一是要面对实际、面向未来发展需求,梳理目前高校的专业和院系设置情况,力争多开设流通类专业和院系。在师资和教学设备有保障的前提下,引进教学和科研人才,充实和加强教师队伍,为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奠定人力资源基础。二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加大流通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大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招生规模,尽可能为为实现现代流通业国际化、上层次多培养专业人才、多输送有生力量。三是明确并强化高校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实际和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与管理
8、学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与其他现代技术方法与手段,并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