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发展史.doc

原子结构发展史.doc

ID:56126086

大小:6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20

原子结构发展史.doc_第1页
原子结构发展史.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原子结构发展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原子结构发展史”文字材料材料一:英国化学家道尔顿(1766—1844)最大的贡献是把古代模糊的原子假说发展为科学的原子理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认为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像一个实心的玻璃球不可再分。材料二:原子“绝对不可再分”的观点在19世纪末受到了新的科学发现的冲击。1879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验证了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是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并称之为电子。1903年电子发现者汤姆生提出一个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由于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所以原子是一种正电荷平均分布着的粒子,电子嵌在原

2、子中,如同葡萄干嵌在面包中一样。材料三: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高能的带正电的氦离子流轰击薄金箔时发现,绝大多数粒子几乎不受阻碍而直接通过金箔,说明原子内部很空旷;但也有极少数(约万分之几)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偏转,个别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卢瑟福设想,这是由于原子中存在一个几乎集中了原子全部质量并带正电荷的极小的核,是它对粒子产生了静电排斥作用。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每个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极小的原子核,它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并带有Z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Z个电子绕核旋转,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电子绕核如同行星绕日运行,

3、因此这一模型也被称为“行星式模型”。材料四: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吗?答案是:可以!卢瑟福还发现,在原子核内部有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到1932年,科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原子核内有不带电的中子。材料五:后来,由于对原子光谱的深入研究和量子力学的出现,科学家又推翻了核外电子运动的轨道学说,认为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绕核做高速运转,却没有固定轨道,只能用电子云表示电子在某位置出现的频率,这样现代原子结构理论逐步形成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