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家园共育促进幼小衔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家园共育促进幼小衔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很多因素的改变,往往使幼儿步入小学后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新的主导活动对儿童身心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形成了“幼小衔接”之间的“坡度”。因此,幼小衔接自然而然地成了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的“终身教育”起点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幼小衔接是为幼儿入小学提前做好心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工作。儿童是否具有学习和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将关系到入学的准备和适应状况。当孩子走出幼儿园的大门跨入小学校门,从小朋友成长为小学生,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为
2、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高速度、快节奏地小学学习生活,我们老师根据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性,和家长共同努力,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信心、以及他们的交往和合作能力等,让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准小学生。一、家园共育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 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关键期, 幼儿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可见, 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们应在关键期培养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 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当幼儿遇到困难时, 要不断地给予鼓励,
3、 使幼儿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并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幼儿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 少走弯路。现在的孩子都是大人的掌上明珠,事事都由家长包办,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家长及家人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忽略了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进入小学后,许多无法替代的学习任务和劳动任务都须自己独立完成等等,为此,我们与家长密切合作,统一认识,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衣、刷牙、整理床铺、自己吃饭、自己整理书包、整理玩具、图书,家园携手培养幼儿掌握简单的技能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多给幼儿锻炼的机
4、会,除了做自己的事情外,还要学会为集体服务,如:每天的值日生工作、收拾整理玩具,整理水杯摆放,轮流当小老师,帮助发书,发玩具等,在家里帮助摆碗筷、擦桌椅、洗脸等。使他们的自理能力有所增强,在入小学后就会很快的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二、家园共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教师都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表达所要学的东西,内容很新颖,很吸引他们的眼球。在活动中要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在活动中,老师也对幼儿们进行了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在大班的下学期,我们也不会像小、中班那样用小粘贴来表扬、鼓励他们,而要激
5、发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和专注,培养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但在小学里,理论的东西较多,教师讲的比较多,对孩子们来说,一下子很难适应,就会出现做小动作、开小差,思想不集中等。对次,我们应该和家长去正面地引导他,拿他感兴趣的东西去吸引他,对于他们的进步,我们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在日常活动中,我们也在慢慢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比如: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在他们写字过程中,我们老师如果看到某位幼儿的姿势不正确,就会及时的提出,让幼儿们及时的改正,这一做法得到很多家长的赞同。进入小学后, 针对有的家长提出的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不会自己记作业, 使得家长每天
6、都要向老师或孩子的同学打电话问询的情况, 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活动, 帮助幼儿建立任务意识。如通过开展“口述故事或见闻”“户外观察记录、书写”等活动, 让幼儿把任务告诉家长, 并在家园桥开辟栏目“今天的任务”, 使家长能够心中有数, 从而由家长提醒幼儿共同完成任务, 过渡到幼儿独立完成任务。在班里, 我们还开展“我是小小气象员”“天天新鲜事”等活动, 帮助幼儿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幼儿能够坚持不懈完成任务的良好品质,他们每天有不同的作业。让他们知道任务意识的重要性,我们会改变以前写通知的形式,让孩子当小小传话员,把通知转达给家长听,培养幼儿准确
7、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并能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督促了幼儿们的任务意识。三,家园共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独立性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 其学习和适应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家长要增强其自信心, 让幼儿在解决难题中感到乐趣, 培养幼儿对失败的承受力。正确对待批评和失败, 具有在群体中既能竞争又能共处的能力, 让幼儿知道他们长大了, 正在学本领, 使幼儿直觉上感到上小学的好处和乐趣首先孩子们要对自己有自信,那么他们就愿意尝试新的事和物,并且要让他们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在幼儿园里,我们根据不同的环境
8、创设给他们提供不同的障碍,让他们不断的去克服任何的障碍,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家长在平日生活中也可以给孩子们设置一些障碍,如果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碰到困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