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118335
大小:3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6-19
《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探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探讨[摘要]:针对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界对幼小衔接问题这一重要课题之研究,本人认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家庭教育方面;②学校教育中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客等方面;③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间的合作方面去深入研究;从而减小幼小衔接中的“坡度”以适应现代的素质教育.[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庭教育坡度近几年,随着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因为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正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衔接工作的好坏,对于他们以后能否全
2、面而又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夫重要的作用。目前,尽管国内己有许多教育工作者从幼小衔接的方向、衔接的特点、衔接的内容等方面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一问题,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弊端和缺陷,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12个调查单位的256名同学及74位家长的调查从家庭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方面及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及学校问的合作方面探讨此问题。一、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关于幼小衔接问题,并不单纯关系到幼儿园和小学本身。家庭和社会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其中家庭教育的作用尤其不容忽视。首先,我们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就对
3、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感,而入园以后由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人数限制的原因,教师不可能全面悉心的照料到每个孩子。这时孩子就会因为失去父母的温暖和保护,因为失去了依赖感而感到失落,孤独,长时间如此,会影响孩于的智力发展,以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6.2%的同学存在现象。所以,家长在孩子入学前就应该逐步训练其独立性,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吃饭、睡觉、学会讲究卫生、脱衣穿衣、自己大小便等。其次,家长还应该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积极的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和规律的变化,孩子
4、可能会在情绪上发生一系列变化,比如会产生无助感、恐惧感等消极情绪或孩子因不善于交往,而出现抑郁寡欢,孤僻等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仔细留意。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父母应给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和睦、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以维护幼儿健康心理发展的良好状态。同时,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和认识有一定的误区,在被调查的74名家长中有23名家长存在认识上的错误〕31%,这也是家庭教育方面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①过早的强化孩子的学习兴趣(这类家长占被调查对
5、象的9.4%)。而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许多孩子的家长认为应该及早强化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报了各种学习班,把每大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不给孩子留山一点自由的时间。久而久之,就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感,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而,在过渡到小学在之后更加厌烦学习。给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②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这类占被调查对象的16.2%)。孩子的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这包括:生理发展因素、智力发展因素、环境因素及关系人的因素等,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但是许
6、多家长由于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让孩子过早的去学习生字,并且让孩子去记忆一些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的词语和句于。如果孩子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水平,就要受到指责或批评,从而影响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③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这类占被调查对象的5.4%)。这些家长们认为不能过早的强化孩子的学习兴趣,干脆就放任不管,让幼儿园或小学去管理吧,或是家卜忙于工作顾及不上。其实这些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最后,家长要注意全面培养孩子合理的作息制度,因为孩于在家庭和幼儿园很少受到严格的约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自己的直接兴
7、趣来决定其行为。个学则大不相同,这时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强制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必须严格进循学校的作息时间和规章制度,这就造成了衔接过程中的“坡度”问题,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如果强行衔接的话“坡度”太大,就不免使孩子在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及学习的主动性方面出现问题。所以,家长提前为孩子建立过渡时期的作息制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这样可以减小衔接的“坡度”,而这个最佳时间应该在孩子入学前个年,内容则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爱好、及个性加以选定。总之,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
8、该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即:在孩子幼儿阶段既不能过度强化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对孩子取放任的态度。应该在孩子自然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让其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家长应该在生活中积极给孩子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例如,一位家长在每天上下楼乘电梯时发现孩子对电梯上的变动的数字一直盯着,有心的家长注意到孩子的这一细微的举动,就及时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这样,就使孩子轻而易举的学习到了一定的数字。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