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拼音输入法输入你不会读的字.doc

怎么用拼音输入法输入你不会读的字.doc

ID:56111264

大小:93.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6-19

上传者:asd881529
怎么用拼音输入法输入你不会读的字.doc_第1页
怎么用拼音输入法输入你不会读的字.doc_第2页
怎么用拼音输入法输入你不会读的字.doc_第3页
怎么用拼音输入法输入你不会读的字.doc_第4页
怎么用拼音输入法输入你不会读的字.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怎么用拼音输入法输入你不会读的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怎么用拼音输入法输入你不会读的字】你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用拼音打?可以先打个“u”然后打各个部首的读音,就能出来哦,如图所示!在搜狗拼音、谷歌拼音输入法下测试过。快转给需要的人!·开发和利用农村初中校本课程资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太慈中学        胡庆梅 摘要:优化课程资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完成对自身角色的转变,开发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词:课程资源 思想品德 实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入每一节思想品德课,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展现个性。由于目前初中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有很多内容并不适应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要求,没有考虑到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教科书的适用性和有效率降低了。所以农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制订出符合本地特色的校本教材,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的、重要的途径,是落实新课标的内在要求,是有效推进新课程发展的重要形式和方法。本文将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增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o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即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教材及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的其他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指学校在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指导下,以明确而独特的办学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可供学校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不是以执行教材为目的,而是以开发教材、拓展教材为宗旨;学生不是以学会教材为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明理践行为宗旨。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得以发展的前提,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还包括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让学生意识到“世界才是真正的教科书”。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今天改革的需要。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地学习的教学方法已被否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自主生成、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新课程改革为每个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使教师成为教材的生产者和主人。杜威认为:所谓教材,就是一个有目的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就是说,除了教科书,还包括学校课程中的各种资源。因此,如何优化教材成为每个教师每一节课甚至是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课题。世界上没有一份教材是绝对普适的,而是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教材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做到“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促进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将学生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让学生在体验自身成功或不足的同时,完成教育意义上的知识生成。 1.优化各类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凸现课程生活性。思想品德教材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活的通道,提供了一个可以对话的文本,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但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情境是以一幅幅的图片展开的,作为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看图说话的资源,而应该看作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因此,教师要本着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忠实反映课程标准和时代要求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通过真实场景的再现,用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活动去“激活”教材中的生活,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   调动学生个体资源,增强活动体验。把学生的个体资源作为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用于教学,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时刻关注学生,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设计活动。  开发利用媒体资源,增强课程自主性。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尽可能的使现代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这是因为媒体资源提供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的空间,它展现的是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老师、同学的协助下,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还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等,,巧妙艺术地整合各类课程资源,为我所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2.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导向。一个不能创新,没有实践能力,不懂得合作的人,必定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落后就要挨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培养新世纪需要的人才,这才是国家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根基。教育是一项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以渊博的知识引领学生,以正确的言行规范学生,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以适当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博大的胸襟宽容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学手段要有策略性。让学生在知识的殿堂里,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杨晓微教授说:新课程加大了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也意味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习惯需要做适应性调整,教师的个人素质将在开放、民主的课堂上经受极大的考验。作为教师,应从课前、课中、课后出发,从自身、学生和社会着眼,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然,开发和利用农村初中校本课程资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需要有一个认识——探索——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不仅教师需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学生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结果。教师要认真组织,精心设计,学生要合作探究、自主生成,要保证课堂有序而不乱,致使“人人有所学,个个有所得”。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情绪易冲动且不稳定,开始关注自身形象。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主要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教师要把思想品德课堂真正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究中成长,把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使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从这方面来说农村思想品德教师要把思想品德课上好,的确是任重而道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今天的努力,明天的收获·浅谈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编写望江县太慈中学 何文华【内容摘要】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是我国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焦点和亮点,是教育领域引人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试从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意义入手,阐述了教材开发编写的教育目标、主题的提炼、内容的设计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开发与编写的新思路。【关键词】农村初中  校本教材 乡土文化 有效课堂 开发与编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样就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它对于学校实现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开发和编写出适应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校本教材显得日益迫切和必要。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自2010年起开始进行了《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开发和编写适应我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所谓校本教材就是以学校为本位,学校自己开发和编写的教材。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校本课程的物化形式。现在的学习以学科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属于国家课程,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国家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学校组织实施。但由于国家的教材要兼顾不同的学生群体,是从确保课程标准的底线出发编写的,因此不一定会完全符合某一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国家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高质量实施基础型课程的举措之一。 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开发和编写的意义首先,对于理论。在现有思想品德教学中,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资源相对匮乏,而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脱离了农村学生生活实际。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将填补安庆市乃至安徽省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空白,从而推动农村学校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具有理论意义。其次,对于学生。开发校本教材并用于思想品德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以便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有效课堂”活动,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教材”出发,即教学始终要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在课堂活动中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德育知识,更具有现实意义。再次,对于教师。参与校本教材建设,对老师来说,是专业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师要编写教材,就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就要认真学习课程理论,就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这是一个促进个人成长的过程。很多事情,看和听是一回事,自己做又是一回事,(宋)陆游题为“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很难获得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二、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教育目标课题研究最终编写出来的教材所要达到的预期教育目标,也就是通过教材的教育要收到的预期效果。这个目标就是开发和编写教材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也是指导开发和编写教材全过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要确立怎样的教育目标呢?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开发和编写的总目标应该是把校本教材的课题研究成果用于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能够联系当地的实际,发掘当地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讲授课文的内容。或者我们能够和学生一起创作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以便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通过实践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编写的具体目标是: 1.结合身边故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2.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3.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教育目标是贯穿教材始终的指导思想,在开发和编写思想品德校本教材时应该牢牢把握,绝不允许偏离与违背。 三、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主题的提炼在开发和编写思想品德校本教材有了教育目标以后,还要考虑提炼教材的主题。所谓主题就是开发和编写出来的思想品德校本教材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要经过艰苦的提炼才能完成。一方面,深入调查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即他们在学习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时未能得到满足的合理需要。可发动教师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各年级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研究,作出初步结论。另一方面,调查和分析本校的资源优势,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特殊才能、校园文化生活、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活动场地、办学经费以及社区能提供的课程资源。第三方面,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或走访相关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搜集并整理实践资料,包括家乡的孝爱文化、黄梅艺术、雷池文化、丰盈物产等,将地方资源开发与思品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要完成这个主题的提炼,就必须从反映学生的年龄、学识基础特点,紧扣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极大兴趣等几方面入手。1.释放凝结的理论,融入身边生活实际思想品德是一门有相对固定理论的理论学科,就其原形原貌来让学生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加之远离现实生活的“都市式”教学案例,更让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开发和编写思想品德校本教材时,首先要揭开思想品德的神秘面纱,释放坚固凝结的理论,将其融入通俗易懂的“乡土式”教学案例,渗透到学生伸手可及的近距离周围。   2.紧扣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学识程度特点不同年龄的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视点各有不同,要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一门共同的科学,唯一的办法就是变更教学案例在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呈现面目。开发和编写出来的思想品德校本教材也必须吻合不同学历段学生的接受方式和接受能力,其内容形式、主题表达方式都需要切合他们的特点实际。3.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极大兴趣学生的兴趣是制约学科学习的条件之一,因此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要突出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与动机,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教材所组合的内容、内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表达方式等都要考虑适合他们的兴趣范围和需要特点。从上述几方面入手提炼出来的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主题,才具有鲜明突出创新立异的特色。  四、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内容设计建议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内容设计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现有思想品德教材中摘录下来的,而是根据开发和编写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和提炼出来的教材编写主题来设计确定教材编写所要包含的内容的。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教育目标是:.结合身边故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开发和编写的主题是:释放凝结的思想品德理论,贴近中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极大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开发与编写的教育目标和主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在开发与编写过程中建议包含如下内容:1.关注学校,关爱集体;2.望江孝爱文化;3.留守学生成长;4.敢越雷池;5.武昌湖畔,香茗山下;6.黄梅之乡。 五、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结构布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结构布局与普通文章的谋篇布局不同,因为,它既要考虑思想品德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教材结构形式与学生认知结构、心理程序之间的互相统一和互相融合。1.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结构通常要设计出前言、概要、章节、课后思考和作业以及段落层次等形式,并且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还要重视各章节之间内容的衔接与渗透。通过这些形式的设计,使学生明了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比较轻松地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迅速地将其消化,成为学生自己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设置“台阶”,并进行适当的铺垫,对其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配置较多的练习,以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融会贯通,形成学生自己整体性的认知结构。2.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内容排列,一般说来采用“专题式”形式。专题式排列是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识模块和能力点以专题的形式组织到教材的各章节中去。每一各专题都以思想品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核心,并把这些概念和原理与乡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逐个专题的学习,获得对思想品德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以便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讲究思想品德的逻辑顺序和课程编制形式的有机结合,顺应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规律,使其成为一门农村中学生人人喜爱的学科。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是当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崭新的十分重要的工作。要开发与编写出独具风格的、体现学校整体特色的、能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思想品德校本教材,还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开发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994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意见》也提出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根据这一工作要求,逐步形成了以“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但是纵观十多年来的学校德育工作,尽管我校在德育方面取得许多成绩,但从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来看,和所要期望的目标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目前的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不少弊端。 从使用的教材来看,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理论化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初中学生的生活实践,忽视学生年龄特征;从思想品德教学来看,思想品德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强调灌输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德育教育的形式单一,注重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功利化色彩较浓、应试化倾向明显,过分关注考试成绩而弱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从社会环境来看,文化宣传媒体充斥低俗内容,社会教育也存在颓废和明显的浮夸、功利色彩。从我校的实际来看:一是长期以来重视高中、忽视初中,造成了初中部的师资力量的不足;二是生源较差,学生的习惯和基础较差。600多名在校初中生中,外来民工子弟几乎占到90%,本地生(片内生)当中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可谓寥寥无几。三是家庭教育滞后。进城农民工子弟虽纯朴、勤俭、刻苦、有较强的上进心,但由于父母是进城农民工,文化程度低,从事工时长、强度大的工作,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意识严重缺乏。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困扰我校和当前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以上这些都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健全思想道德的形成,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和教学,使德育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浮夸走向务实。使德育真正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贴近学生思想道德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力图通过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有所创新,使学生在爱心、孝心、责任心等思想品德素养方面有所提高,实现认知启德、体验立德的目的。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关于德育的研究,国内外都非常重视。特别是国内,几十年来我们学校德育质量的提升很快,其成就是不可抹杀的,但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新世纪的德育实践中,我们的德育工作似乎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无所适从。面临这样一种境地:旧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好用;老一套不管用。因此在新世纪、新时代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赋予学校德育以新的、符合时代的内容和要求。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的德育工作者付出的很多,但收效甚微,或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从实质上取得预期的效果。如何提高德育效果,我们认为提倡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具体特点来进行,一刀切、一统化的德育往往是形式上的德育,它的实效性是不会高的。我们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就是通过构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实现具有学校特色并适应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高需要的德育工作新目标。《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认为它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德育概念: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2、国家课程校本化: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3、德育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开发的,以培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主要目标的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德育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课程。本课题就是立足于学校实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从而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新课程改革理论课程内容必须及时反映时代的进步;必须贴近生活。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就必须发挥学校、教师乃至于学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体现出现代课程综合化、科学化的特点。 2、道德教育实践论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行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行。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实践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3、教育生活化理论教育生活化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强调教育活动既关心学生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强调教、学、做三合一。4、主体道德教育观道德是贯穿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道德选择。儿童是道德的主体,而不是道德的容器。五、课题研究目标1、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2、构建校本课程:《学生思想品德与<弟子规>》六、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使国家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教师通过对国家课程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我校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彰显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际德育效果。 2、德育认知课程的开发。通过对初中三年的思想品德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力图构建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3、德育体验课程的开发。充分利用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弟子规》中有关“八德”的经典故事,和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构建体验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修养。4、研究对象:本研究以2010级七年级新生为研究对象,由科研处、德育处牵头,政治教师、七年级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做到点面结合。5、具体研究内容及采用的方法:(1)、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形成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资料汇编。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是一个复杂、整体的动态过程,着眼本校教师群体对国家课程的修正与整合,涉及到教材的调整、组织方式的改变、知识内容的拓展等多个方面,是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再加工”。通过对学科课程的二度开发,针对学校学生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道德需求,师生的积极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建课程的过程。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实施过程中,加强学校课题组成员的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校情、学情,既要充分关注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又要注意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实现,达到国家课程与学校、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切忌顾此失彼,偏离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目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案例详见附件一: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让人三尺又何妨》教学案例及点评。(2)、校本课程开发《学生思想品德与<弟子规>》①、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课题研究水平。课题组全体成员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与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吴刚平著的《校本课程开发》,李志宏注、邱孝玉主编的《新课程校本教研的事例与指导》等。②、整理《弟子规》、八德故事与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联系,搜集学生身边有关“八德”方面的故事,构建德育校本教材。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将《弟子规》内容与“八德”故事与七~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材进行比对,找出相关内容,加之学生身边有关“八德”方面的真实故事,进行筛选、加工、整合,构建德育校本教材。经过初步比对,《弟子规》、“八德”与七~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材相关联系详见附件二:《弟子规》、“八德”与七~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材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设计问卷,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家庭品德教育状况及学生的品德现状进行问卷、分析、统计,准确把握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及建议。运用实验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选择不同的孩子作为个案研究的样本,对他们的思想、行动方面进行跟踪,研究其在接受传统道德教育的同时发生的转变,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并追踪学生三年中道德品质养成状况与学习成绩情况。③、学生学《弟子规》、讲“八德”故事《弟子规》原文为文言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借助语文老师的力量,将选择出来的《弟子规》有关内容翻译成易读、易懂的白话文供学生学习。通过学习,让学生写出学习体会,并召开以此为主题的班会。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将弟子规中有关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作对照,使他们明白自己现在是怎么做的,应该怎么做才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讲“八德”故事。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讲身边的“八德”故事、树道德模范典型活动。在学生中征集“你身边的“八德”故事,请语文组老师配合评选常州市第八中学优秀“八德”故事,并予以表彰。将征集到的和评选出来的优秀故事材料整理成册,并编进德育校本教材,以充实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④、传承古代优秀文化,做现代文明人。《弟子规》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承传,是学生行为的规范,是现代社会做人的准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纲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弟子规》和“八德”所倡导的伦理道理理念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方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虽历经千年,其教育思想仍适应当今时代的教育需要,对现代德育教育实践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此课题研究,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将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标准,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与德育处配合,在学生中积极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现代文明人”活动。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大力营造文明礼仪氛围,从与老师打招呼、问好开始,做文明事、说文明话、当文明人,养成良好的道德礼仪习惯。对七年级六个班级学生进行观察、统计,评选文明礼仪班级,在班级中评选文明礼仪之星。七、课题研究的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德育过程要立足学生的持续性发展,着眼于发挥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培养学生确立良好道德行为的自觉意识和自治观念,从而完成他律到自律的德育目标。2、开放性原则。现代德育是开放的德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掘学校、社区、家庭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广阔的德育天地,获得传统美德的熏陶,提高道德修养。3、实践性原则。道德教育的基本特性就是实践性,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各种社会实践的条件,让学生到社会中实践、体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4、教育的系统性、一致性原则。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围绕统一的目标要求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 八、课题研究周期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11月—12月)1、进行前期方案设计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方案。2、深入开展德育科研宣传发动工作,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分工。3、完成课题申报及开题工作。第二阶段:实施方案阶段:(2010年12月—2013年6月)1、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和各自承担的任务,具体实施,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2、撰写阶段研究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3、收集、整理研究资料,举办经验交流会。4、召开中期评估工作交流会,请专家予以指导。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及工作报告。2、收集、编印成果材料,邀请专家鉴定。九、研究成果物化形式1、德育校本课程:《学生思想品德与<弟子规>》。2、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汇编。 3、结题报告、课题相关论文。4、影像类:录像、照片、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