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103209
大小:3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19
《【2012年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 季氏将伐颛臾同步练习 苏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季氏将伐颛臾同步练习课内巩固1.给加点字注音。颛臾()冉有()社稷() 柙()虎兕()萧墙()相夫子() 椟()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①②③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远人不服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颠簸辅助 B.不稳定跌倒辅助 C.不稳定颠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跌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为: ②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 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③虎兕出于柙 于:④龟玉毁于椟 于: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于: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
3、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⑸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 ( )3用心爱
4、心专心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谋动干戈于邦内⑹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课外提升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8.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①为短文断句。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5、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①为加点的字注音A.省 B.传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A.谋:C.交:B.忠:D.信:③翻译这则短文。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2005高考江苏卷)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与弟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山东节
6、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遣长安尉杨宁赍束帛诣其家。 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每约二弟:“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余送酒家,无留也。”服用无
7、赢副,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侯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及裴延龄诬逐陆赞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谊,申直赞等,累日不止。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得免。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 城出为道州刺史,州产侏儒,岁贡诸朝,城哀其生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3用心爱心专心“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罢。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观察府遣判官督赋
8、,至州,怪城不迎,以问吏,吏曰:“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判官惊,驰入,谒城曰:“使君何罪?我奉命来候安否耳。”留数日,城不敢归,寝馆外以待命。判官遽辞去。顺宗立,召还城,而城已卒,年七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