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与电脑(戴君惕)人教版课文.doc

人脑与电脑(戴君惕)人教版课文.doc

ID:56098998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6

人脑与电脑(戴君惕)人教版课文.doc_第1页
人脑与电脑(戴君惕)人教版课文.doc_第2页
人脑与电脑(戴君惕)人教版课文.doc_第3页
人脑与电脑(戴君惕)人教版课文.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人脑与电脑(戴君惕)人教版课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脑与电脑戴君惕【课文导读】这是一篇介绍人脑与电脑的科普说明文。阅读课文,我们将走进神奇的计算机世界。了解电脑与人脑的区别。同时,从计算机日益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领略人类无穷的智慧。作者恰当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把原本让人以为极为刻板深奥的科学知识介绍的既准确细致又引人入胜,使课文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时,我们要认真体会这一特点。一1946年,在美国科学家艾克特和毛里利的指导下,第一家大型电子计算机问世了。人们从世界各地络绎不绝地来参观这个占地6个房间的面积,重30吨的庞然大物。这台电子计算机叫

2、做“埃尼阿克”,机内使用了1800个电子管,7000个电阻,10000个电容器和6000个继电器,造价为1亿美元。它的运算速度是每秒5000次,比人算快20万倍,比当时最好的手摇计算机快1000倍。人们看到它轻而易举地计算着各种繁难的数学题,无不大为赞叹。操纵“埃尼阿克”当然是件无上光荣的事。所以,年轻的计算机专家在白天紧张的工作后,仍舍不得离开。他们想利用机器的空余时间做一项有趣的尝试——打破计算“π”的小数点后数字的世界纪录。“π”即圆周率,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无理数之一。远在15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确测

3、算出π的数值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即π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西方数学家在1100多年后才得到这个数值。从这以后,许多数学家耗费了大量精力来计算更精确的π值。1593年,法国数学家韦达把π值计算到17位小数,德国的鲁尔道夫算到了小数点后35位。1717年,英国的夏普超过鲁尔道夫,把π算到了小数点后72位,到了19世纪,威加、达斯、雷歇分别把π算到了小数点后第140、200和500位。最后在1873年,谢克斯花了整整15年时间来计算π值,终于求得了小数点后707位数值,这个世界纪录一直保持到20世纪40

4、年代。现在,操纵计算机的小伙子们编好了一个计算π的无穷级数的程序,把它输入“埃尼阿克”。结果,计算机只算了70多个小时,竟把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2035位!使人们大为震惊的是在第五百几十位的地方,计算机专家发现谢克斯的数值有一个错误。这样,谢克斯的π值从这位数后的100多个位数便全部出了错,这就把可怜的谢克斯的15年努力全部一笔勾销了!电子计算机真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在运算速度方面,它有着人所无法相比的优越性。最近我国制成的“银河”巨型计算机,每秒钟能进行10亿次运算,利用它可以解决那些要花费成千上万人的一生才能精确计算的极

5、为复杂的问题。同时,也只有利用计算机才能控制各种快速运动的复杂系统。但是,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控制系统里,人仍然是最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人体拥有一台世界上最完善的“天然计算机”——大脑。人脑,大约只有1500克重,体积只有1500毫升左右,所需能量不到2.5瓦,但却有140亿到150亿个细胞,这个数目是全世界人口总数的3倍。目前,最好的电子计算机——巨型机比人脑要重上万倍,消耗的电能也要多上万倍,但它的“记忆”和“思考”能力却远不及人脑,可靠性也比人脑差得多。人脑有很强的记忆力,并且善于思考。人类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联想

6、和回忆,能够一边思考旧问题,一边解答新问题;遇到出乎意料的情况时,人能够随机应变,妥善处理,电子计算机就缺乏这种创造性思维。至于人脑能利用视、听、味、触等感觉器官的信息,综合地感知外界的复杂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更是电子计算机所望尘莫及的。为了进一步发现计算机和自动机的新的设计原理,仿生学家和电子学家正致力于生物脑思维和记忆机制的研究。当然,事情得由易到难,首先应研究昆虫和蠕虫的简单的脑。目前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人工脑”模型,它不但具有复杂的计算机程序,还有简单的“思考”能力。将来,把这种“人工脑”装在机器人身上,就有可

7、能制造具有较高“智能”的机器人。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但它“衰老”得很快。1955年,这台每秒只能运算5000次的巨人就被停止使用了。到1957年,12岁的“埃尼阿克”已被人们拆得七零八落,正式进入了坟墓。但它的子孙却一代胜过一代,在地球上迅速地繁衍起来。1956年第二代电子计算机问世了。它的元件不再是电子管,而是体积小得多、性能好得多的晶体管。晶体管计算机的体积是电子管计算机体积的千分之一,但效率和寿命却提高1000倍!1958年美国人吉尔比把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电感等分立的电子元件做在一块硅片上

8、,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不久,第三代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制成,它的体积比第二代计算机又明显缩小。1971年,英国霍夫把2250个晶体管微化到一粒米大小的硅片上,制成了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1975年,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元件的第四代电脑问世。这一代电脑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每秒计算亿次甚至几十、几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