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产生的条件.doc

崩塌产生的条件.doc

ID:56050312

大小:1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19

崩塌产生的条件.doc_第1页
崩塌产生的条件.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崩塌产生的条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崩塌产生的条件    1、地貌条件:崩塌多产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一般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以上,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缓。2、岩性条件:坚硬岩层多组成高陡山坡,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的情况下易产生崩塌。 3、构造条件:当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的组合位置处于下列最不利的情况时易发生崩塌:(1)当岩层倾向山坡、倾角大于45°而小于自然坡度时;(2)当岩层发育有多组节理,且一组节理倾向山坡、倾角为25~65°时;(3)当二组与山坡走向斜交的节理(X形节理),组成倾向坡脚的楔形体时;(4)当节理面呈弧形弯曲的光滑面或山坡上方不远有断层破碎带存在时;(5)在岩浆

2、岩侵入接触带附近的破碎带或变质岩中片理片麻构造发育的地段,风化后形成软弱结构面,容易导致崩塌的产生。4、此外昼夜的温差、季节的温度变化,促使岩石风化;地表水的冲刷、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形成软弱面,或水的渗透增加静水压力;强烈地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中的爆破、边坡开挖过高过陡,破坏了山体平衡,都会促使崩塌的发生。二、崩塌勘察要点    崩塌勘察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500~l:1000,在顺可能崩塌方向的纵断面上,比例尺宜采用1:200。其内容主要为:1、调查崩塌的特征、类型、分布范围及崩塌体的大小及其发展过程。2、查明崩塌区的斜坡外形、坡度,

3、山体危石分布情况及坡脚堆石情况。3、查明斜坡的地层构造,岩体的结构类型,.结构面的发育程度、产状、组合关系、延展及贯穿情况、闭合及填充情况。    4、搜集当地气象、水文及地震资料。    5、调查崩塌前的迹象,分析崩塌的内、外原因。6、调查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三、崩塌的工程分类    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根据崩塌的特征、规模及其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类: 1、工类:山高坡陡;岩层软硬相间,风化严重;岩体结构面发育、松弛且组合关系复杂,形成大量破碎带和分离体;山体不稳定,可能崩塌的落石方量大于5000m3,破坏力强,难以处理。 2、Ⅱ类:介于I、Ⅲ类之间。

4、 3、Ⅲ类:山体较平缓;岩层单一,风化程度轻微;岩体结构面密闭且不甚发育或组合关系简单,无破碎带和危险切割面;山体稳定,斜坡仅有个别危石,可能崩塌的落石方量小于500m3,破坏力小,易于处理。四、崩塌区的岩土工程评价崩塌区岩土工程评价应根据山体地质构造格局、变形特征进行崩塌的工程分类,圈出可能崩塌的范围和危险区,对各类建筑物和线路工程的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价,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方案。(一)评价方法: 1、工程地质类比法:对已有的崩塌或附近崩塌区以及稳定区的山体形态、斜坡坡度、岩体构造、结构面分布、产状、闭合及填充情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山体的稳定性、危石的分布,判断产生

5、崩塌落石的可能性及其破坏力。 2、力学分析法:在分析可能崩塌体及落石受力的条件的基础上,用“块体平衡理论”计算其稳定性。计算时应考虑当地地震力、风力、爆破力、地面地下水冲刷力以及冰冻力等的影响。(二)评价1、I类崩塌区不应作为各类建筑物的建筑场地,各类线路工程应绕避,确无绕避可能时,必须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2、Ⅱ类崩塌区,如坡脚与拟建建筑物之间不能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时,必须对可能崩塌的岩体加固处理;必须通过的线路工程,应采取防护措施。3、Ⅲ类崩塌区作为建筑场地时,应以全部清除不稳定岩块为原则,对稳定性稍差的岩块应采取加固措施。五、崩塌的防治崩塌的治理应以根治为原

6、则,当不能清除或根治时,对Ⅱ、Ⅲ类崩塌区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1、遮挡:对于Ⅲ类崩塌,可修筑明洞、棚洞等遮挡建筑物使线路通过。2、对Ⅱ、Ⅲ类崩塌区,当线路工程或建筑物与坡脚有足够距离时,可在坡脚或半坡设置落石平台或挡石墙、拦石网。3、支撑加固:对Ⅲ类崩塌区,在危石的下部修筑支柱、支墙。亦可将易崩塌体用锚索、锚杆与斜坡稳定部分联固。 4、镶补勾缝:对Ⅲ类崩塌区,对岩体中的空洞、裂缝用片石填补、混凝土灌注。 5、护面:对易风化的软弱岩层,可用沥青、砂浆或浆砌片石护面。 6、排水:设排水工程以拦截疏导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 7、刷坡:在危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岩层表面风化破碎不

7、稳定的山坡地段,可刷缓山坡。 六、崩塌的观测和预报     为判定剥离体或危石的稳定性,必要时应对张裂隙进行观测。对有巨大危害的大型崩塌,应对崩塌发生的时间、规模、滚落方向及途径、影响范围等作出预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