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导产业.doc

区域主导产业.doc

ID:56028969

大小:16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3-15

区域主导产业.doc_第1页
区域主导产业.doc_第2页
区域主导产业.doc_第3页
区域主导产业.doc_第4页
区域主导产业.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区域主导产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发现和培育区域的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较强技术进步潜力,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能保持高速增长、能够促进经济繁荣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她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之上,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及演化的主角,并随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来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因此,如何准确地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一、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一)李嘉图比较优势基准古典经济时

2、期,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某一产业部门如果具有相对优势,那么其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心部门,然后带动周围产业部门的发展,这一原理后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基准。该基准包括静态比较优势基准和动态比较优势基准,静态比较优势基准是以当前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选择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根据其与周围产业部门的经济关系,带动周围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而形成地区经济共同体。动态比较优势基准是指当前处于比较劣势,但未来可形成比较优势,进而成为带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二

3、)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基准罗斯托于1960年在其著作《经济增长阶段》中提出主导产业的概念,他在书中提出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及旁侧效应原理,即产业扩散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理应最大,因为主导产业可以将其产业优势向外扩散到其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然而,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基准并没有明确指出具有可实际操作的基准判断方法,这是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的不足。10(三)赫希曼产业关联度基准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产业关联度基准,产业关联度是

4、指国民生产部门在其产品供需关系上形成的相互依赖程度。他认为产业关联效应能够说明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感应度强度和影响力强度,能够为本生产部门积累资本和扩大对其他生产部门的影响。具体衡量指标有两个: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实际操作中,区域内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较大的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四)筱原二基准上世纪五十年代,筱原提出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其中,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反映某产品的市场需求对人均国民收入的依赖程度,关系式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系数越大说明该

5、产品对国民收入的依赖程度越小,其潜在市场份额也就越大。另外,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产出/全部投入要素,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越大说明投入产出率越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生产成本会大幅下降。在实际操作中,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和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均较大的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二、区域主导产业的评价方法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国内普遍采用综合评价法以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综合评价法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指标体系的筛选,一是指标权重的赋予。国内外关于综合评价方法的种类很多,例如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PCA

6、)、灰色关联分析法(GRA)、灰色聚类评估法、偏离-份额分析法(SS)、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等等。(一)层次分析法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层次分析法,该方法是一种兼具定性与定量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其优点主要是减少了主观确定权数的偏差、在保留原始信息的基础上量化了不易测量的指标,以及不需要大量的数据;其缺点主要是矩阵的赋值方式在互反矩阵中是否一致存在疑问、指标权重难以确定、复杂指标及权重带来的繁杂的工作量、定性成分大于定量成分、指标体系单一等等。10(二)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别

7、名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它是利用降维思想和线性假设将多指标转化为若干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简化数据集的分析方法,其优点主要是消除了指标之间的相关影响、避免了主观赋权的偏差、减少了指标选择和计算的工作量等等;其缺点主要是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存在、主因子必然会导致信息量丢失、指标选取较为主观等等。主成分分析法步骤(三)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由我国著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邓聚龙教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它是根据各因素变化曲线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分析方法,其优点主要是各

8、指标所需的数据较少、指标单一、计算简单;其缺点主要是不能反映负相关关系、系数改变对关联度影响、不可避免信息的重复性等等。(四)灰色聚类评估法灰色聚类法同样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由我国著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邓聚龙教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其优点主要是减少了主观定权的偏差、指标体系较为充分全面;其缺点主要是主观确定白化权函数10、灰类区间划分不合理等等。灰色聚类评估法图示(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