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福建省诏安县桥东中学2015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虫子,便敏捷地把它一把抓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然是一颗子弹.飞行员能抓到子弹的原因是( )A.飞行员的反应快B.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来说几乎是静止的C.子弹的飞行速度远小于飞行员的速度D.飞行员的手特有劲2.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a车和b车,其位移-时间图像分别为图中直线a和曲线b,由图可知()sOt1ay/cmby/cmt2tA.b车运动方向始终不变B.在t1时刻a车的位移大于b车C.t1到t2时间内某时刻
2、两车的速度相同D.t1到t2时间内a车的平均速度小于b车3.在某一高度处,以v0=2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个小球,以下判断错误的是()A.小球能上升的最大高度距离抛出点为20mB.小球经过5s的时间,位于抛出点的下方C.小球在前4s的时间内位移为0D.若不能忽略空气阻力,小球上升的加速度小于下落的加速度4.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物体C上,C置于水平地面上,水平力F作用于B,使A、B、C一起匀速运动,各接触面间摩擦力的情况是()ABCFA.B对C有向左的摩擦力B.C对A有向左的摩擦力C.物体C受到三个摩擦力作用D.C对地面有向右的摩
3、擦力5.如图所示,将一个质量为m的球固定在弹性杆AB的上端,今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缓慢拉球,使杆发生弯曲,在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的过程中,AB杆对球的弹力方向为()A.始终水平向左B.始终斜向左上方,且方向不变C.斜向左上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逐渐增大D.斜向左下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逐渐增大6.质量为m的汽车,启动后发动机以额定功率P沿水平道路行驶,经过一段时间后以速度v匀速行驶。若行驶中受到的摩擦阻力大小不变,则在加速过程中车速为时,汽车的加速度为( )9A. B. C. D.07.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m2的A、B
4、两小球分别连在弹簧两端,B端用细线固定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不计弹簧质量,在线被剪断瞬间,A、B两球的加速度分别为:()A.0和 B.和0C.和0 D.都等于8.小船横渡一条两岸平行的河流,船本身提供的速度(即静水速度)大小不变、船身方向垂直于河岸,水流速度与河岸平行,已知小船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A.水流速度大小保持不变B.越接近河岸水流速度越大C.无论水流速度是否变化,这种渡河方式耗时最短D.该船渡河的时间会受水流速度变化的影响9.如图所示,汽车甲通过定滑轮拉汽车乙前进,甲、乙分别在上下两水平面上运动,某时刻甲的速度
5、为v1,乙的速度为v2,则v1∶v2为 ( )A.1∶sinβ B.sinβ∶1C.1∶cosβD.cosβ∶110.光滑水平面上静止一质量为M的木块,一颗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1射入木块,并以速度v2穿出,对这个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子弹克服阻力做的功等于m(-)B.子弹对木块做的功等于子弹克服阻力做的功C.子弹对木块做的功等于木块获得的动能与子弹跟木块摩擦生热产生的内能之和D.子弹损失的动能大于木块的动能和子弹与木块摩擦转化的内能之和11.如图所示,某段滑雪雪道倾角为30°,总质量为m(包括雪具在内)的滑
6、雪运动员从距底端高为h处的雪道上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加速度为g。在他从上向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员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9B.运动员获得的动能为mghC.运动员克服摩擦力做功为mghD.下滑过程中系统减少的机械能为mgh12.质量为1kg的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在水平地面上滑行,由于受到地面摩擦阻力作用,其动能随位移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g=10m/s2,则物体在水平地面上()A.所受合外力大小为5NB.滑行的总时间为2.5sC.滑行的加速度大小为1m/s2D.滑行的加速度大小为2.5m/s2二、填空题:13.(
7、1)在“探究动能定理”实验中,某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他想用钩码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为了减小这种做法带来的实验误差,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采取的两项必要措施是:(设小车质量用M表示,钩码质量用m表示,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a. ;b. ;(2)如图乙所示是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其中A、B、C、D、E、F是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距离如图乙所示。则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表达式为(用题中所给物理量表示) ;要验证从开始运动到打D点时,合外力做的功与动能变化间的关系,除了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位移S,算出D点的
8、速度V外,还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有 ,验证的表达式为;、14.如图是某同学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打出的纸带,选取纸带上打出的连续五个点A、B、C、D、E。测出A点距起点O的距离x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