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上海春考答案解析.doc

2009上海春考答案解析.doc

ID:55949141

大小:4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6-17

上传者:简单2019
2009上海春考答案解析.doc_第1页
2009上海春考答案解析.doc_第2页
2009上海春考答案解析.doc_第3页
2009上海春考答案解析.doc_第4页
2009上海春考答案解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9上海春考答案解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简述理由。(2分)细解:据《现代汉语词典》,“聪明”的释义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灵巧” 的释义是“灵活而巧妙”。如果我们认定该词使用不当,可以从语法角度分析,理由就是“主谓搭配不当”。“聪明”的使用对象显然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某个事物,大多数情况下,应指人类,用来形容受大脑支配的“手”显然用词不当。而从修辞角度,我们可以认定它使用恰当,实际上作者是为了突出“手”中凝聚的智慧。这里实际上使用了“移就”的辞格。这种修辞中学课本中也出现过多例,如“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纪念刘和珍君》),用“浓黑”来修饰“悲凉”就属于这种情况。我们都知道,语法负责的是“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负责的是“好不好”的问题,逻辑负责的是“通不通”的问题。考量一个词也有这几个角度。答案:(2分)认为使用不妥的,可从语法角度分析,也可以从词义辨析的角度判别(近义词词义的辨析或词语的搭配),指出其主谓搭配不当的语病;  认为用词恰当的,可以“聪明”一词不仅体现人类双手的灵巧和神奇,而且说明它凝聚着能工巧匠的智慧的角度分析。要点:理由充分,与观点一致,得2分;理由不充分,但与观点一致得1分;缺乏理由,与观点不一致,得0分。2.对第③段中举“青铜面具上的方孔”例子的主要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说明中国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B.说明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C.说明许多手工技艺的传承现在已经中断。D.说明当今社会的手工文明正在日益衰弱。细解:题干的限制很多,是“用意”,还是“主要”的,且选出“不正确的”,而且只有“一项”,这样一来难度就很小了。请看下面这段文字,并请注意我所做的标记和注释——如果艺人没有后嗣,技艺的传承便会中断。(领起部)面对广元三星堆那些“纵目神灵”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我们已无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开这厚厚的青铜;也无法知道他们用何种技术把坚硬的玉石切割成纸板一样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细腻与光滑。(事例部)大量的手工技艺生生灭灭,随其自然,这也是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评议部)一段例证一般包括三个部分:领起部+事例部+评议部。(上海市嘉定二中向琼老师的归纳)从语法角度来,也就是一个句群,句群只有一个话题中心。明白了这些道理,在考试时理出包含事例的句群来(当然,边界一定要清晰),就可以判断出“用意”了。而这种题目上海卷也是经常出现的。答案:(2分)A3.第⑤段中画线部分“文明的转型”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细解:这里也要用到“句群”的知识。下面“农耕文明属于手工的时代,工业文明属于机器的时代”一句是对画线句子的解释。两者是解说关系。答案:(2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4.综观全文,概括手工遗产的意义。(6分)(1)                                                       (2)                                                       (3)                                                       细解:请注意我在下面这几段文字中所做的标志。……在冷峻的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的时代,手工给人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就像那些仿古餐厅中摇曳的烛光。⑦然而,手工遗产的意义远非如此。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如果我们对这些标明段落和句间关系的关联词语和指示代词比较敏感,答案很轻松就可以得出:(1)带给人们怀旧的人文温馨;(2)见证工匠的聪明才智;(3)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4)包含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写出一点给2分;四点中写出三点给6分。)总体上来说,从词语到短语,到复句、句群、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无外乎两种,偏正的和联合的或叫并列的。偏正的,强调或提醒“正”的部分,并列的意味着两个要点都重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文章,把握文意时,就会对相关的关联词语格外注意了。5.根据文本信息,用对话形式介绍“机器”与“手工”各自的主要特点(对话形式如下,不超过80 字)。(5分)“                   ”,机器说道。“                   ”,手工说,“                                 ”。细解:我对这道题目的考查目标是这样看的:从填空所需要的材料来看,它应该属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拓展这个角度来看,它属于表达方式的转换,由说明性语言转换为对话描写;从呈现的文本样式来看,应该属于“卡通文本”——拟人的、轻松的、“变形金刚”体。解答这种题目第一步是筛选信息,将“机器”“手工”的特点理出来,再转换表达方式,用对话的口吻写出来。答案:(5分)要点:机器特点:千篇一律;通过档案资料保存;能力和效率高手工特点:注入个性(不会重复,无法复制);口传心授、绝技单传;感性和悟性、给人怀旧的人文温馨感受。 给分要点:机器特点2分,手工特点2分;对话形式1分6.第②段中成语“钩心斗角”典出《          》。(1分)细解:“典出”,“典故出自于”。给出了书名号。答案:阿房宫赋。7.根据第④⑤段文意填表:(2分)棋手不同表现对比的表达效果胜负师(1)                     (2)                    负累者为名利所累,患得患失,不敢放手一搏细解:解答表格填空题,要分析表格中已有文字的暗示。第(1)应填“胜负师”的表现,从“负累者”的描述来看,该空不能照抄原文,应该对相关信息做整合。文中的有关文字是:“某些棋手对于胜负耿耿于怀,即使处在极度劣势之中亦不轻言放弃。相反,命悬一线的局面反而激起了他们的强大斗志。打破常规,冒险犯难;精密计算,妙手迭出;出其不意地漂亮一击,终于力挽狂澜于既倒。”整合的步骤是,先理出重要的信息点,然后做“合并同类项”。这段文字的重要信息有“对于胜负耿耿于怀”、“不轻言放弃”、“出其不意地漂亮一击,终于力挽狂澜于既倒”,整合后要点是:不言放弃、力挽狂澜。第(2)空相当于一个简答题:对比的表达效果。回答“效果”类题目,主要是从传情达意的角度来思考。怎么“传”的?“传”出了哪些东西?是否更好、更多地传达了?所以,答案总有“突出了”、“强调了”等词出现。对于“对比”来说,自然是让“白”的更白、“黑”的更黑。答案:(2分)答对一点给1分(1)对胜负耿耿于怀     不言放弃    力挽狂澜    (2)突出两类棋手对胜负的不同境界,表达作者对“胜负师”的敬佩,对追求功利的“负累者”的否定;胜负之争的过程及带来的不同后果显示了围棋的无限玄机。8.第⑥段画线句中“不凡气度”在文中是指                                。(2分)细解:与第2小题所言思路相同。请看下面文字,并注意我的标记——抛开了胜负的计较,一身轻松,人们或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灵感,甚至会获得一些超越攻城略地的奇思妙想。(领起部)我曾经赢过棋友一局。复盘的时候,我询问他布局时的一着怪棋是什么意思。他一抬下巴,傲然答道:“我觉得下在那里富有诗意!”(事例部)这种不凡气度迄今仍然让我景仰。既存有胜负的责任心,又不拘泥于胜负而缩手缩脚,二者的平衡几乎是人生的一门学问。(评议部)答案:(2分)下棋时抛开了胜负计较,一身轻松9.用成语分别形容第⑦ 段中“大道”与“小技”两种棋法的特征。(2分) 大道:                    小技: 细解:我们看原文:“老老实实本分的一手,常常消弭了眼花缭乱的聪明劲儿。这就是“大道”与“小技”的差别了。”知道“这”指代的内容,答案就“昭然若揭”了。答案:(2分,各1分。意近即可)“大道”:朴实无华(返璞归真)   “小技”:眼花缭乱10.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A.通过记叙棋盘上演绎的无数故事,体现了围棋具有令人敬畏的复杂性。B.本文第②段运用排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棋手搏杀时的惊心动魄。C.围棋的奇妙往往在于看似山穷水尽,却能峰回路转、绝地逢生。D.文中“妙手迭出”、“力挽狂澜”、“鬼神莫测”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题意。E.本文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物及人地阐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见解。F.本文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于一炉,揭示了“无限玄机”的内涵。细解:A项错在“记叙棋盘上演绎的无数故事”;B项错在“第②段运用排比的手法”;E项错在“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应是“分述”;F项错在“抒情”,这一点可能有争议,因为有时感悟、感慨的句子说它是“抒情”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判断C、D两项正确很容易,作为选择题,难度就降低了。答案:C、D11.本文结尾说“围棋将是我永远的念想”,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4分)(1)                             (2)                               细解:解答该题需要理出全文的内容:表现了什么?感悟了什么?答案:(4分,各2分)(1)围棋中蕴含着无限玄机,下棋给人带来无限乐趣。(2)棋如人生,作者从下棋中获得处世为人的感悟。12.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以高中教材中的一篇现代文为例,阐述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3分)细解:对比是一种修辞方法,又是一种常见的写作表现手法。就一般而言,对比可分为异体对比和同体对比。异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人、事物组合在一起对比,以突出个性特征的不同。在鉴赏对比手法时,要把相关的人或事物放在同一个背景下进行赏析。同体对比就是同一个人或事物的前后、内外的差异形成对比,突出前后的变化或个性的特点。解答时,应该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认真分析对比的双方,列举出形成对比的有关内容(一般举一两个例子)并作简要分析,领悟出作者运用对比的目的和对比所产生的效果。如《守财奴》一文中,就既有“葛朗台前后言行的对比”( 同体对比),又有“葛朗台与其太太对待女儿的态度的对比”( 异体对比)。比如“抢夺梳妆匣”这个情节——当葛朗台看到精美的梳妆匣时,“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但当听到“太太死过去了!”他把梳妆匣“扔”到床上,拿一把路易“摔”在床上,还“搂着”“抱着”欧也妮,与刚才的贪婪凶狠判若两人。一“纵”一“扑”与一“扔”一“摔”的对比,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了葛郎台的丑恶本质。 答案:(3分)略(联想课文内容1分,分析1分,表达1分)(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 题。(8分)14.作者“惆怅”的原因是                  。(2分)细解:“独在千峰上”,诗人有两点思绪:“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最后,又自我解嘲:“空惆怅”。所以,惆怅的原因一是孤独,一是“老去”。答案:(2分,各1分)(1)感慨自身孤独寂寞(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2)虽有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因年老闲居在家,心有余而力不足,遂生无奈之感。15.与作品中画线句所寄寓的情怀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3分)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C.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细解:作品中画线句所寄寓的情怀是什么?“老去……犹”,所以,应是“人老心不老”。再看选项,四项中只有“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为思乡之句,其它三句均是“不服老”的名句。答案:C16.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3 分)细解:分析语言,就是分析谴词造句。就古典诗歌来说,一般有三个观察角度:一是表达是否含蓄。有没有“炼字”?是否有表现力很强的“诗眼”?是否有词语的活用?一是词句的语体风格。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否多用“语典”?词语的色彩感强不强?是否有词序的调整?一是看是否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修辞手法,比如托物言志等。从这些角度观察就会得出下面这些特点——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用这种方法来观察叶梦得这首词,就会发现,谴词造句接近口语,朴实自然。答题模式:特色(一两个词语)+举例(一两处)+评析(如何传情达意)答案:要点:平易质朴(平实如话,质朴无华,平中见奇)(1分),找出作品中依据1分,评析1分17.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    )  (2)其人鬼且禨(      )(3)而亡其说(      )                              (4)其言不经见(      )细解:“负”、“亡”两字在《考试手册·语文》附录里均可以找到,而且在初中常见词里,可见多么“常用”。“鬼”位于谓语的位置上,名词活用为动词。“经”,虽常见,但同学们熟悉的义项放在这里均不太合适,所以需要推断。“昔之异书,有记……其言不经见”,应该是“常”的意思。作为旁证的是,现代汉语“经”与“常”经常连用。答案:(4分,各1分)(1)承担(顶着)(2)迷信鬼神(3)同“无”,没有(4)常 18.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自圆其说           B.不胫而走    C.降龙伏虎        D.貌合神离细解:如上所述,“鬼”、“禨”都应该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都是“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的意思。A中的“圆”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圆”;B中的“胫”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长腿;C中的“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D中的“貌”,名词做状语,在外表上。答案:B19.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2分)A.鲧窃帝之息壤                                                 B.岂帝之所爱耶C.余恐学者之至于斯                                       D.而唯异书之信细解:A中的加点词是: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B项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不过,关于B项中“之”的用法有可能存在争议);C项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D中的“之”, 结构助词,起提前宾语作用。答案:B、C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之敢夷。(2)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细解:虽然《考试手册·语文》中出现了“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的说法,但是,这里的表述仍然是“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管怎样,我认为都应该是“直译”,即一定要字字落实,句句落实。重要的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个都不能含糊。“神”是名词活用为意动,“把……看成神异的现象”;“盟”也是活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订盟”。答案:(6分,各3分)(1)因此寺庙中的人都把它看成神异的现象,没有人敢铲平这块鼓起的土。(得分点:神、夷、宾语前置句“人莫之敢夷”)  (2)甘茂在息壤订盟,大概是因为这地方也有这一类(土地自己增长)的情况吧。(得分点:盟、盖、是)21.简述本文的思想意义。(2分)细解:本文虽曰“记”,也同柳氏的其它“记”体散文一样,目的都在于说理。那么,本文要表达的“理”是什么?我们来看结尾这一句:“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是言”是什么?就是迷信鬼神的说法。从“恐”字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与认识了。再看前面的议论:“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连用反问句,表示质疑、否定。这样分析下来,作者的思想倾向性就十分清楚了:批判鬼神迷信。然后再分析其“意义”,即价值,通俗的说法是“亮点”,进步性。远在唐代,就清醒地批判鬼神迷信,可见: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答案:要点:批判鬼神迷信,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22.本文为什么以景起笔?(2分)细解:回答为什么,这要理出文脉,看看下文还有没有提到它。我们发现相关的句子有:“故生人禀是气者,多能文章,而其为文又能脱略其鄙朴之质,振作其委靡之体”,“盖三君之文,非止发于天资而已也”,“如此而欲以文自命,则亦惜乎秀气之委②者矣”,“应文之笔端,清而健,信乎山水秀润之所钟者,设有可望者也”。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承认“生人禀是气者,多能文章”,一方面更强调“通今博古,养德制行”。即不只得益于山水灵气。那么,前面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下文阐述观点做铺垫的。答案:(2分,一点1分)要点:(1)突出江西山水之灵气,点明江西人为文灵气之由来。(2)为下文阐述作文之道不只得益于山水之灵气作铺垫。 23.第①段中“习俗之弊”指的是以    为    、以多为博、以文为事。(2分)细解:相关的语句是:“然习俗之弊,其上者常以怪诡险涩为能事,以造语至不可解为绝妙。其次者泛取耳闻经史子传,下逮小说,无问类不类,钞袭近似而杂举之,以多为博。而下者,乃突兀其首尾,轻重其情状,以文为事。”再参考题干表述,应该是“以怪诡险涩为能事,以造语至不可解为绝妙”这一句的紧缩。答案:(2分)奥(怪、诡、险、涩),妙(好、佳、巧、美、艳)24.概述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2分)细解:在这里,“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应该所指相同,那么,思考的路数也应该相同。什么手法?怎样的“表达”(传达了什么)作用(是否更好)。需要注意的是,只回答手法,如“反复”,是没有分的。这是上海卷的特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岂独学者之咎哉!”难道只是学者的过错吗?反复地说,自然是:强调造成文风不正后果的责任不只在于学者。答案:(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造成文风不正后果的责任不只在于学者。或可答:过错不只在于所学文风不正,更在于不务根本(养学与蓄德)。25.对本文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正反结合     B.虚实相生     C.古今对比     D.先叙后议细解:古(欧阳文忠公、王文公、曾南丰)今(习俗之弊)对比,也是“正反结合”;先叙(山水灵气)后议(为文之道),判断正确。没有“虚实相生”,“虚(想象的、回忆的内容)实相生”一般用于散文、诗歌等抒情文体。答案:B26.本文阐述的为文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细解:如上所述,作者强调的是“通今博古,养德制行”,学有所养,德有所蓄。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整合一下就是:要通今博古,养学蓄德。答案:(2分)要通今博古,养学蓄德。 27.本文在勉励后生善于求教方面给我们有益的启示。请联系课文《师说》的内容,谈谈求教的重要性。(3分)细解:题目有些生硬,意图是好的,引导学生重视课本。“谈谈求教的重要性”,等于一个微型议论文,应该有观点,有举例,有分析。例子,限定来自《师说》,观点现成:求教的重要。需要你做的就是简单分析,举例正确就可以了。《师说》里关于“求教的重要性”的句子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答案:(3分,举例1分,阐述1分,表达1分)略可联系的文中句子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分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