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50811
大小:1.07 M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14
《初中物理电动机与发电机(家教版)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电动机与发动机【例1】在图1所示的实验中,若导体AB受到的力方向水平向左,为了使它受力的方向水平向右,可采用以下哪几种方法:[] A.改变导体中电流的方向 B.使磁铁两极对调 C.增大电路中电流强度 D.在改变导体电流方向的同时,将磁铁两极对调 图1【分析】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如果电流方向相反,或者磁感线方向相反,导体的受力方向也相反。但不可将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同时改变,否则受力方向反而不变。故正确选项为A和B。【解答】选项A、B均正确【例2】要改变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可行
2、方法:[] A.适当减少电流强度 B.适当减弱磁场 C.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或把磁铁两极对调 D.改变线圈中电流方向的同时对调磁铁两极【分析】线圈的转动方向跟通人的电流方向或磁场方向有关,而与电流强弱、磁场强弱无关,但不可同时改变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故只有选项C正确。【解答】选项C正确【例3】如图2所示,可以使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情况是[] A.开关S断开,导线ab竖直向下运动 B.开关S闭合,导线ab竖直向上运动 C.开关S断开,导线ab从纸里向纸外运动D.开关S闭合,导线ab从纸外向纸里运动【分析】为使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电
3、路中应有感应电流产生,这就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电路要闭合;二是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对照图1装置可知,A、B、C都错。【解答】D。【例4】图3是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感应电流方向与 有关的结论;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感生电流方向与 有关的结论。 图3【分析】甲、乙、丙三幅图中有不同之处:甲、乙两图中导线切割磁感线的方向相反,电表指针摆动方向也不同,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线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甲、丙两图中磁极放置的方位不同,导线切割磁感线的方向相同,指针摆
4、动方向相反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还与磁场方向有关。【解答】应填“导线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说明】对图2甲所示装置,若对调两磁极的位置的同时改变导体的运动方向(与原来相反),请读者思考一下电流表的指针将怎样偏转?【例5】在图4所示的发电机工作原理图中,放在水平方向磁场中的矩形线圈逆时针方向转动,当转动到甲图位置时,由于线框_________磁感线,因而电路中________,当转到乙、丁两图的位置时,由于ab边切割磁感线的方向_________,因而外电路中的电流方向__________。图4【分析】当线框转到图甲位置时,线框ab
5、的运动方向水平向左,线框cd的运动方向水平向右,都和磁感线的方向平行,因而此瞬间,两线框都不切割磁感线,不产生感生电流。 当转到图乙位置时,ab边的运动方向竖直向下,转到图丁的位置时,ab边的运动方向竖直向上,切割磁感线的方向正好相反,因而在图乙位置时,电流经A流出,而在图丁位置时,电经A流入,即在外电路中是交流电。【解答】依次填写:不切割;无电流;相反;相反。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家用电器中,应用了电动机的是( )A.日光灯B.电风扇 C.电饭锅D.电热水壶2.在物理实验课上,小明想观察直流电动机模型的工作
6、情况,将其接入电路,各部分连接完好,结果电动机却不工作,他用手轻轻地碰了一下线圈后,直流电动机模型开始正常转动,其原因可能是( )A.直流电动机的铜半环与电刷接触不良B.电源电压太低C.线圈刚好处于平衡位置D.线圈中的电流太小3.在对直流电动机模型的调试过程中,为了改变电动机线圈的转动方向,可采取的措施是( )A.同时改变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B.改变电流的大小C.只改变电流方向或只改变磁场方向D.改变磁场的强弱4.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用棉线将铜棒ab悬挂于磁铁N、S极之间,铜棒的两端通过导线连接到电流表上.当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能
7、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利用这一现象所揭示的原理,可制成的设备是( )A.电熨斗B.电动机C.电磁继电器D.发电机 图(1)5.图(2)是有关电与磁实验的装置图,其中用来研究磁场对电流作用的是( ) 图(2)6.如图(3)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的实验装置,ab是一根金属棒,通过金属导轨连接到电路中,闭合开关后,金属棒没有运动(仪器、电路都完好),要想使金属棒运动起来,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将蹄形磁体的N、S极对调B
8、.换用磁性强一些的蹄形磁体C.换用能提供较大电流的直流电源D.使用轻质金属棒,减小金属棒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 1.如图(4)所示,下列实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