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28970
大小:4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6-09
《《水乡歌》教学案例王敏(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诗情在多媒体中绽放—《水乡歌》教学案例商州城关小学王敏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首诗歌,歌咏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水乡渔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歌包含了一幅幅流动的水乡风光图。在教学中,以读为主,读说结合,在朗读中体悟“美”,在说话中展示“美”。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乐趣;展示美好的生活,关心美丽的大自然是本文教学设计的主要理念。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感受“美”,以说为主展示“美”。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查找有关江南水乡的相
2、关资料和家乡美景的有关资料。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境激趣走进美。1、小朋友,你们去过水乡吗?水乡是什么样的,想去看看吗?(教师放轻音乐,出示水乡风光图,师轻轻地朗读课文,给图配上旁白。) 10(点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氛围的营造,不是单靠教师的语言功力就能达到的,它还需要教者借助其他的教学手段、教学艺术,诸如音乐艺术、美术图案…)2、师继续谈话:听说过它的人们啊,都想来看看它的秀丽风光,瞧,连外国游客们也赶来啦(播放外国人参观江南水乡的录像)。 3、请学生们都来做小导游。 (所教课文是《水乡歌》。因此,
3、通过语言描述,勾起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的熟悉感,亲切感,乃至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图文对照感知美。 1、音乐声中,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画卷。 2、指名学生看图介绍:亲爱的客人们,来到水乡,你一定会看到——。 3、揭题。 师谈话:这一切,都太令人陶醉了,于是,我将大家说得最美的景色编了一首歌,就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唱一唱“水乡歌”。 (出示课题)(画卷打开,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受到震撼,此时给他们说的机会,正符合了学生的需要,而用小导游介绍的方法具体操作,更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接着顺势引出
4、课题,正可谓水到渠成。) 4、初读。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读。10 师: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忍不住一唱再唱,请你自己也来吟一吟,唱一唱。(录音磁带中优美的音乐,柔美的语调,加上文句本身的美,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读的欲望,因此让学生自由地朗读,满足其心理需求。) 三、以读为主体味美。(一)、读讲第一自然段。 1、师问:孩子们,请你告诉我,水乡什么多?(水多)。 2、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读出自豪之情。 3、引读下面一句。师:啊,我看到了,(生:千条渠,万条河……)。 4、引导学生说说哪些词句让你觉得
5、水乡水很多? 5、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指导朗读那一行。 8、师:这时,湖面上忽然飘来一阵歌声(歌曲《洪湖水浪打浪》由低到高响起)。 (三)、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1、师:听到的小朋友一起来告诉我,水乡什么多?(歌多) 2、理解“新生活”: (1)质疑:(师)是啊,动听的歌声飘荡在湖面上。然而。我却想不通了,渔民们这么辛苦,为什么却高兴地唱起歌来了呢?(因为他们打了许多鱼、捞了很多虾……) (1)、千条渠,万条河: a、(师描述)数不清的沟渠穿过一块块农田,浇灌着绿油油的庄稼,数不清的小河,围绕着一个个小小的村庄
6、。多美啊!10 b、指导朗读。 (2)、池塘一个连一个: a、指导学生读出其多。 b、师描述:清清亮亮的池塘一个接着一个,撒落在江南大地上,犹如一颗颗明珠一样。 c、指导学生读出其美。 (3)、处处绿水荡清波: a、指导读好“处处”,读出水的多。 b、理解体会“绿水荡清波”。 师描述:一阵微风吹来,清粼粼的水面上,就荡起一层微微的波浪,这就叫“绿水荡清波”。 生边做动作(手做波浪状)边练读。 (以上环节,将对有关课文的理解、体悟、朗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只觉其美,丝毫不感训练的机械与乏味。特别是教师语
7、言既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补充与解说,其本身又非常优美,使学生深深地陶醉在水乡的意境之中。) 6、师:孩子们,见到这么多清澈,可爱的水,你最想来干什么呢?(游泳、划船、钓鱼等) (如果说在上一环节是利用语言文字的美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水的可爱,那么这一环节就让“水”变得不仅可看,还可喝、可摸、可感了,与孩子们心目中愉快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产生由衷的喜爱,这水才真正荡漾在孩子们心头了。)10 7、配乐感情朗读。 (二)、读讲第二自然段: 1、师:水乡水乡,水面上,什么也多?(船多) 2、师:水乡水美船更美,不信
8、,闭上眼睛,一起来听(师范读)。 3、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5、师:谁想离咱们水乡的美景近一些,再近一些来夸夸它呢?(请学生上台看着图说第二段,亦即背诵)。 (第二段结构、写法、特点基本与第一段相似,因此处理较为简单,在具体操作中力求避免与第一段雷同,用学生想象说话引出文句,并在此不露痕迹地完成背诵的教学任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